近期,A股市場再度引發關注,滬指成功收復4000點整數關口,這也是年內第二次收盤站上這一重要點位。作為A股市場的重要心理關口,4000點不僅承載著投資者的期待,更蘊含著多重市場意義。
從技術層面看,4000點附近是2007年6124點與2015年5178點兩大歷史高點形成的趨勢線位置。若市場能持續站穩該點位,或意味著A股將突破長期震蕩格局,開啟新的上行空間。與此同時,過去十多年間,A股在3000點至4000點區間積累了大量籌碼,形成密集交易區。一旦有效突破,這一區域將轉化為強支撐位,為市場后續上行提供堅實基礎。
與歐美成熟市場相比,A股當前估值仍具吸引力。盡管指數已突破4000點,但全市場市盈率與市凈率水平仍低于歐美主要股指。數據顯示,截至最新統計,滬市整體市盈率約16.41倍,主板市盈率更低至14.90倍,而科創板因成長性因素估值較高,達67.53倍。這種結構性差異反映出A股市場仍存在估值修復空間。
回顧歷史數據,同樣在4000點附近,市場估值結構已發生顯著變化。2007年突破時,滬市市盈率約40倍,市凈率3.92倍;2015年再次突破時,市盈率降至18倍,市凈率2倍;而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市盈率約17倍,市凈率進一步降至1.53倍。市凈率的大幅下降,表明上市公司資產質量顯著提升,市場整體風險偏好趨于理性。
市場擴容是影響估值數據的重要因素。隨著上市公司數量增加,指數編制范圍擴大,傳統估值指標的參考價值需結合結構性特征分析。例如,當前滬市主板與科創板的估值分化,正是市場成熟度提升的表現。從資產質量角度觀察,2025年A股市場整體質量已明顯優于2015年水平。
展望后市,4000點之后能否挑戰5000點成為市場焦點。從估值角度看,當前滬市平均市盈率接近17倍,雖處于合理區間但難言低估。若2026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持續改善,在指數橫盤整理的情況下,估值有望回落至15-16倍的更安全區域。與美股相比,當前標普500指數平均估值超過30倍,若其高估值狀態延續,A股估值提升至20倍以上并非不可能。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滬指重返4000點主要源于估值修復需求,但沖擊5000點需要雙重動力:一是全市場盈利能力實質性提升,二是估值溢價水平顯著擴大。單純依靠資金推動或杠桿效應拉升指數,可能重蹈2015年下半年覆轍。從市場健康發展角度考慮,通過盈利增長帶動估值合理提升,進而推動指數穩步上行,才是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