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宣布,原定返回計劃的神舟二十號飛船將推遲返回地球。此次調整并非受天氣或著陸場條件影響,而是因飛船在軌期間疑似遭遇微小軌道碎片撞擊。任務團隊正對飛船狀態進行全面評估,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自2003年神舟五號開啟中國載人航天時代以來,這是首次因突發狀況調整神舟飛船的返回計劃。目前,神舟二十號已在天宮空間站停靠半年,若評估結果顯示飛船無法保障航天員安全返回,任務團隊將啟動備份方案——由神舟二十一號或二十二號飛船執行救援任務。這兩艘飛船及其運載火箭已處于待命狀態,其中二十一號與長征二F火箭半年前便部署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二十二號則可在數日內完成發射準備。
空間碎片問題已成為航天領域的顯性挑戰。歐洲航天局2024年報告顯示,人類在軌可穩定跟蹤的直徑≥10厘米的物體已達3.5萬個,而真正構成威脅的是數量以億計的毫米級碎片。這些碎片雖難以被監測,但其高速運動產生的動能極具破壞力:1毫米金屬顆粒的撞擊能量可達數十焦耳,足以刺破薄膜或損傷設備;1厘米級碎片的能量則接近穿甲武器級別,可能撕裂艙壁并危及生命支持系統。國際空間站曾因碎片威脅多次啟動避險程序,天宮空間站也已將規避變軌、修補破損和加裝防護層納入日常維護。
為應對碎片威脅,航天器普遍采用多層防護結構。例如國際空間站使用的“惠普爾屏蔽”,通過鋁硬殼外層使碎片解體、中間空隙擴散微粒云、凱夫拉內層吸收剩余動量,實現能量逐級衰減。這種設計靈感與現代坦克裝甲的復合結構異曲同工,但其目的并非抵御戰爭,而是應對人類自身制造的軌道環境惡化。
全球主要航天國家正通過技術手段緩解碎片問題。軌道鈍化技術要求火箭末級和衛星在任務末期排空燃料,避免爆炸產生更多碎片;低軌自卸技術通過為衛星安裝阻力帆,使其壽命結束后主動再入大氣層燒毀;主動清理技術則派遣“太空拖船”捕獲大型失效衛星;激光清理技術則嘗試用高能激光束改變碎片軌道或直接汽化微小顆粒。然而,這些技術的推廣面臨制度瓶頸——軌道作為共享資源,碎片治理需國際協作與規則約束,否則任何國家的單邊行動都難以根治問題。
神舟二十號返回計劃的調整,體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風險管理能力。從發現異常到評估風險,再到優先保障安全,這一流程展現了現代航天任務對安全底線的堅守。每一次延遲、每一次規避、每一片補丁,都是人類適應太空環境的必要代價,也是航天技術進步的隱性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