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在這場大浪淘沙中,佳兆業集團以四年持續努力,成功化解債務危機并完成財富產品兌付,成為行業轉型的典型樣本。這家曾深陷流動性困境的房企,通過責任堅守、資產重構與跨境重組的三重策略,不僅實現了自我救贖,更為行業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面對2021年爆發的錦恒財富產品兌付危機,佳兆業選擇以“責任馬拉松”回應市場質疑。在資金鏈瀕臨斷裂的四年間,企業堅持每月兌付現金,累計完成48期支付。這種“擠牙膏式”的持續兌付,在清盤呈請、資產凍結等壓力下顯得尤為珍貴。通過每期有限金額的兌付,企業向市場傳遞了“不放棄、不逃避”的明確信號,成功避免了信用體系的崩塌。這種策略不僅穩定了投資者情緒,更為后續資產抵債和境外重組爭取了關鍵時間窗口。
在現金兌付難以持續的背景下,佳兆業創新推出“佳園抵債方案”,將深圳福田CBD核心地段的優質項目作為償債資產。該項目備案均價超10萬元/平方米,二手市場成交價穩定在9.6萬至10.77萬元/平方米區間,其稀缺性和抗周期特性成為化解危機的關鍵。不同于傳統實物資產分割,企業采用項目債權抵債模式,既保持了資產完整性,又為專業團隊統一運營預留空間。通過引入中信城開、福田安城投等國企參與建設管理,項目獲得國央企信用背書,進一步增強了投資者信心。
這種資產化債模式實現了多方共贏:投資者本金納入統一信托安排,權益得到實質性保障;項目開發質量因專業團隊介入顯著提升;企業則通過資產價值重構,重新錨定了市場信任。相較于單純展期或削債的傳統方式,佳兆業的創新實踐為行業開辟了“資產換空間”的新路徑,有效緩解了短期流動性壓力。
在境內戰場穩住基本盤的同時,佳兆業在境外市場展開了一場高難度重組。2025年9月,企業完成高達123億美元的境外債務重組,成為中國房企史上規模最大的跨境重組案例之一。方案通過削減86億美元債務、延長還款期限至2027年后、優化利率結構及實施債轉股等組合措施,顯著減輕了財務負擔。更關鍵的是,境內外兩條戰線的協同作戰形成完整閉環:境內兌付穩定為境外談判創造籌碼,境外重組釋放的財務空間又反哺境內流動性,這種“雙線聯動”模式展現了企業的戰略智慧。
支撐這場逆襲的,是佳兆業構建的“三重生存法則”。首先,企業堅持“資產為王”戰略,手握約20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其中61%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疊加超100個城市更新項目,形成強大的資源儲備。其次,通過“民營房企+AMC+國企”的合作模式,引入中信城開等戰略伙伴,借助國企信用激活停滯項目。最后,境內外市場的協同運作,使企業能夠在不同維度構建防御體系,最終實現“1+1>2”的破局效應。
這場持續四年的自我革新,折射出中國房地產行業邏輯的深刻轉變。在“價值重構”與“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企業競爭已從規模擴張轉向運營效率、資產質量與風險管控的綜合較量。佳兆業的實踐表明,唯有將責任擔當、專業能力與戰略韌性相結合,才能在行業分化中占據先機。其化債路徑不僅為出險企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模板,更預示著房地產行業正邁向更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新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