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最新消息,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執行任務期間疑似遭遇空間微小碎片撞擊,目前相關團隊正對撞擊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并評估潛在風險。為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及任務順利完成,原定于當日實施的神舟二十號返回計劃已決定推遲執行。
此前,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按計劃將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東風著陸場。目前,著陸場及各參試系統已做好迎接航天員返回的各項準備工作。此次任務期間,乘組共進行了4次出艙活動和7次載荷進出艙任務,在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包括獲得高質量蛋白晶體、刷新國際空間材料科學實驗最高加熱溫度紀錄等。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于2025年4月24日發射升空,至今已在軌運行超過190天。乘組由指令長陳冬、陳中瑞和王杰組成,其中陳冬成為首個在軌駐留時間超過400天的中國航天員,并累計完成6次出艙活動,創下中國航天員艙外任務次數新紀錄。10月3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張靜波介紹,該乘組在軌駐留已達188天,有望刷新中國航天員乘組在軌駐留時長紀錄,目前3名航天員狀態良好,各項任務進展順利。
與此同時,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已于2025年10月31日23時44分成功發射。11月1日4時58分,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后順利進駐“天宮”,與神舟二十號乘組實現第七次“太空會師”。11月4日,兩個乘組舉行交接儀式并移交中國空間站鑰匙,標志著神舟二十號乘組正式完成使命交接。
針對空間碎片防護問題,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7月曾進行專題報道。據介紹,空間碎片主要指失效衛星、火箭殘骸、爆炸碰撞產生的碎片及人為試驗殘留物等在軌失效或失控的人造物體。截至2024年,地球軌道上可追蹤的較大碎片已超過4.4萬個,尺寸在1厘米以上、對航天器構成威脅的碎片數量估計超過100萬個。這些碎片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約7.9公里/秒)運行,動能巨大,撞擊破壞力極強,已成為全球航天活動重點關注的防護領域。
目前,航天器對10厘米以上大型碎片主要采取主動規避策略,通過軌道調整避開潛在碰撞路徑;對數量更多、體積更小、難以預警的微小碎片則采用被動防護手段,通過加裝防護裝置提升抗撞擊能力。科研團隊還為空間站配備了艙體撞擊泄漏監測和定位系統,結合應急處置預案和系統,可大幅提升航天員處置故障的效率。航天員可通過艙外巡視、熱控系統監測、電路測試等方式快速定位受損區域,并在地面指導下實施結構加固、線路更換等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