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航空發動機技術滯后帶來的“心臟病”問題,曾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然而,隨著本土航空發動機研發能力的持續提升,這一局面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近期,兩項關鍵技術突破引發行業高度關注,標志著中國航發工業正加速邁向世界一流水平。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發的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近日完成整機高空臺試驗的消息引發軍事觀察家熱議。公開畫面顯示,該型發動機已完成關鍵性能驗證,其技術路徑與美國NGAP項目(第六代戰斗機動力系統)高度相似。業內普遍認為,這款新型發動機將成為中國第六代戰斗機的重要動力選擇,其變循環技術可顯著提升飛行器在不同工況下的效率,為未來空戰裝備提供核心支撐。
另一項突破來自民用航空領域。在2025南昌飛行大會上,中國航發集團展出的CJ-200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成為焦點。該發動機核心機C2XC-101于2020年完成點火測試,轉速達到設計值的100.6%。經過五年持續攻關,CJ-2000現已通過整機全狀態高空臺架試驗,推力峰值達35.2噸,并完成3000小時耐久測試。作為C-929遠程寬體客機的“心臟”,這款發動機將使中國大型客機擺脫對進口動力的依賴。
航空發動機研發需跨越五道技術門檻:零部件試制與測試、核心機試車、地面臺架試驗、高空臺架試驗及飛行臺試驗。其中,高空臺架試驗是定型前的關鍵環節。該試驗在模擬海拔0-25公里環境的地面艙室內進行,通過精確控制氣流、氣壓和溫度參數,全面驗證發動機在極端條件下的性能。成功通過此項試驗,意味著發動機已具備裝機試飛條件。
據業內人士分析,新型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和CJ-2000的研發進度均超出預期。若試飛順利,這兩款發動機有望在2028-2030年間完成定型并投入量產。當前處于試飛階段的兩款第六代戰斗機原型機,預計將先采用渦扇-15發動機作為過渡動力,未來逐步換裝性能更優的新型發動機。
C-929項目的推進更具戰略意義。配備國產CJ-2000發動機后,這款雙發寬體客機不僅可提升民用市場競爭力,更具備衍生軍用特種機的潛力。以C-929為平臺,可發展遠程預警機、核指揮機、反潛巡邏機及戰略偵察機等特種裝備,顯著增強解放軍航空兵部隊的體系作戰能力。
從追趕到并跑,再到部分領域實現領跑,中國航發工業的發展軌跡印證了技術創新的力量。隨著自適應變循環技術和大涵道比發動機的突破,中國正逐步建立自主的航空動力標準體系。這些成果不僅將改變全球航發產業格局,更為中國航空裝備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