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自全面建成以來,已在軌穩定運行超過1000天,成為展示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平臺。這期間,空間站累計支持7個航天員乘組開展工作,完成200余項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不僅驗證了自主創新的技術實力,更彰顯了航天人攀登科技高峰的堅定信念。
在空間站內部,科技元素無處不在。航天員通過艙體吊環進行引體向上、使用太空自行車和跑臺鍛煉,以應對失重環境對身體的挑戰。今年7月,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為空間站送來了新型“核心肌肉鍛煉裝置”,進一步提升了航天員的核心肌肉功能。空間站的無線通信系統已升級至最新一代商用技術,確保艙內外通信穩定暢通;智能物資管理系統通過門禁系統自動記錄物資位置,大幅減輕了航天員的工作負擔。睡眠區的門也采用了新型材料和鎖合設計,為航天員提供了更安靜的休息環境。
除了航天員,空間站還迎來了許多特殊的“住戶”。在“太空菜園”里,生菜、水稻、擬南芥等植物茁壯成長,果蠅、斑馬魚、渦蟲、小鼠等動物也陸續入駐,為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樣本。同時,空間站還配備了“悟空”人工智能語言大模型、管道檢測機器人等智能助手,為航天員在軌工作提供專業化支持。
科學實驗是空間站的核心任務之一。問天實驗艙的“水族箱”中,斑馬魚與金魚藻構成了小型二元水生生態系統,實現了我國在空間站培養斑馬魚及在軌產卵的突破。神舟二十號乘組期間,斑馬魚被用于研究微重力對高等脊椎動物蛋白穩態的影響,為人類長期宇宙航行中的健康防護提供了重要數據。航天員還開展了擬南芥生長實驗和腦類器官芯片研究,探索微重力環境對植物細胞結構和人腦健康的影響。
空間站的科學實驗設施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共配備了25個標準實驗空間,其中14個實驗柜由中國科學院研制,承載比達到國際空間站的2倍以上。這些實驗柜突破了輕量化、大承載的結構動力學設計等技術難題,能夠滿足科學家未來10年的研究需求。
在過去的1000多天里,空間站的科學實驗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首次在微重力條件下開展了銦硒半導體晶體生長研究,成功獲得了高質量銦硒單晶,研發的場效應晶體管原型器件在電子遷移率等關鍵指標上顯著提升,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還圍繞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微重力物理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部分成果已實現轉移轉化和推廣應用。
為了確保空間站的長期穩定運行,中國建立了天、地、數字“三個空間站結合”的運營體系。地面上,一座與天上一模一樣的“電性空間站”為在軌運營提供了充分的技術驗證;另一座“數字空間站”則通過仿真驗證支持任務前后的各項工作。這三者共同構成了強有力的支撐體系,確保了空間站的順利運行。
地面保障支持團隊延續了“365天×24小時”的全年全天候值守模式,開展數據監視、健康趨勢判讀、重大任務支持等工作。當空間站設備需要更換時,航天員會與地面團隊實時溝通安裝細節,確保任務順利執行。尤其在空間科學實驗、太空授課和出艙活動中,天地雙方的充分溝通為任務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向未來,中國空間站將繼續發揮“太空母港”的作用,通過制定標準化服務模式及接口,開展各領域飛行器在軌服務,為空間科學、技術、應用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同時,“巡天空間望遠鏡”等研制任務也在扎實推進,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下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