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9月全社會用電量達88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用電量129億千瓦時,第二產業以5705億千瓦時占據主導,第三產業用電量1765億千瓦時。截至9月底,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突破37.2億千瓦,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達11.3億千瓦,風電裝機5.8億千瓦,同比增幅分別達45.7%和21.3%。
在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的背景下,中證綠色電力指數成為觀察行業發展的重要窗口。該指數由50家電力行業企業構成,覆蓋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多元能源類型,并延伸至電能綜合服務領域。根據申萬三級行業分類,截至2025年10月28日,火電以36.52%的權重居首,水電占22.06%,風電達16.03%,光伏發電占比6.43%,其余為其他能源類型及服務板塊。
能源轉型的深層動力源于三大核心要素的協同作用。技術革新推動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擴張,傳統煤電清潔化改造與風光水等清潔能源發展同步推進,重塑了發電結構。以新能源消納為例,通過西電東送工程、儲能技術升級和特高壓輸電網絡建設,有效緩解了清潔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問題,提升了電網調峰能力。據統計,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儲能項目累計裝機容量同比增長32%,特高壓線路輸送電量占比提升至18%。
消費端的綠色轉型需求成為市場擴容的關鍵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2025年1-9月產銷量均突破千萬輛大關,市場滲透率較上年提升1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建設對電力供應提出更高要求,單個大型數據中心年耗電量可達2億千瓦時,推動電力行業向高可靠性、低波動性方向演進。這種需求變化倒逼發電側與電網側協同升級,形成"生產-消納-消費"的閉環生態。
作為市場重要的觀測工具,中證綠色電力指數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方法,單只樣本權重上限為10%,每半年調整一次成分股。該指數自2012年12月發布以來,基點設定為1000點,目前已有易方達、華夏等基金公司推出跟蹤該指數的ETF產品。與中證全指電力公用事業指數形成差異化布局,后者更側重傳統電力公用事業板塊,而綠色電力指數突出新能源占比特征。
當前電力行業正處于新舊能源協同發展的關鍵階段,綠色電力指數的成分結構變化直觀反映了這一趨勢。火電權重雖仍居首位,但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占比持續上升,電能綜合服務板塊的崛起則體現了產業鏈延伸特征。這種多元化電源結構為應對雙碳目標提供了市場化的解決方案,也促使投資者重新審視電力行業的估值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