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2家A股上市券商三季報披露收官,證券行業前三季度經營圖景全面呈現。在權益市場回暖帶動下,行業整體業績實現顯著增長,但機構間分化態勢愈發突出,傳統"牛市旗手"投資邏輯面臨重構。
頭部券商延續領跑態勢,中信證券以558.15億元營收、231.59億元凈利潤雙雙位居榜首,同比增速分別達32.7%和37.86%。兩家新晉合并券商表現搶眼,國泰海通營收突破450億元大關,凈利潤增幅達131.8%;國聯民生營收同比激增201.17%至60.38億元,凈利潤增幅高達345.3%。華泰證券、廣發證券等6家機構營收均超200億元,形成穩固的第一梯隊。
中小機構呈現冰火兩重天格局。長江證券凈利潤同比增長135.2%至33.73億元,華西證券凈利潤增幅達316.89%。但西部證券出現營收下滑2.17%至43.35億元的異常現象,盡管其凈利潤仍增長70.63%。該機構經紀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近80%,但資管業務收入下滑19%,信用業務雖扭虧為盈但規模有限,顯示業務結構調整的陣痛。
經紀業務成為最大增長引擎,42家上市券商該板塊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其中38家增幅超50%。國泰海通經紀收入達108.14億元,同比增長143%;國聯民生更是以293%的增幅實現收入躍升。市場交投活躍度提升直接帶動傭金收入增長,部分機構互聯網渠道拓展成效顯著,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
自營業務呈現顯著分化,16家機構收入增幅超50%,長江證券自營收入同比激增290%至30.44億元。但華林證券等5家機構出現收入下滑,顯示投資能力差異。投行業務則受市場環境影響明顯,中原證券、太平洋證券收入下滑超60%,與港股市場分流A股上市資源直接相關,而西部證券投行收入同比增長50%以上,凸顯業務布局差異。
二級市場表現與業績出現背離。盡管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普遍增長,但券商指數在10月30日隨大盤下跌超2%,年內累計漲幅31%中,廣發證券等6家機構漲幅超30%,部分機構則跑輸指數。專業人士指出,機構規模、業務結構及專業化能力成為影響股價的關鍵因素,傳統"牛市必炒券商"的簡單邏輯已不適應當前結構性行情特征。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分析,具備并購重組預期、自營盤規模較大且經紀業務互聯網化程度高的機構更具投資價值。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提醒,強周期屬性的券商行業,業績增速與股價表現存在時間錯配,依賴市場貝塔的機構在波動市中風險更為突出,投資者需重點關注機構阿爾法能力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