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要顛覆營銷行業了!”去年公司年會上,老板的這句話讓市場總監林峰記憶猶新。當時臺下掌聲雷動,這位從業十五年的資深營銷人卻暗自捏了把汗。盡管早已開始用ChatGPT寫文案、用Midjourney設計海報,但他總覺得與真正的“AI營銷”隔著層薄紗——看得見形態,摸不透內核。
轉機出現在今年春天。當客戶突然提出“能否用AI定制精準內容方案”時,林峰盯著手機屏幕愣了足足五秒。這個瞬間讓他意識到:曾經引以為傲的行業經驗,正在被技術浪潮重新定義。經過三天三夜的資料搜索,他咬咬牙報名了“小灰熊大模型”的實戰課程——這個涵蓋Prompt工程、RAG檢索增強、Agent智能體開發的系統訓練營,成了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首堂Transformer原理課就給了他下馬威。當老師用“資深營銷人篩選信息”比喻注意力機制時,林峰突然醍醐灌頂:“原來AI理解語言的方式,和我們捕捉用戶痛點這么相似!”這種頓悟在RAG項目實戰中達到高潮。當他把公司十年積累的廣告腳本、品牌手冊喂給模型,問出“2023年品牌核心調性”時,AI給出的“溫度感與自我表達”讓他渾身起雞皮疙瘩——這正是他們去年花百萬調研得出的結論。
真正顛覆認知的是Agent智能體課程。林峰帶著團隊開發的“母親節活動策劃助手”,能在十分鐘內完成目標分析、主題創意、預算規劃的全流程。“以前三個策劃師要忙兩天的活,現在喝杯咖啡的功夫就搞定了。”他展示著AI生成的方案對比圖,語氣里仍帶著難以置信,“這種效率提升不是優化,是革命。”
課程結業時,林峰在公司組建了“AI突擊隊”。當年輕設計師們還在抗拒“機器搶飯碗”時,他帶頭用Prompt模板批量生成文案初稿,用AI快速迭代視覺方案。三周后,反對聲變成了“這個提示詞該怎么優化”。現在走進市場部,總能看到有人舉著手機討論:“試試加這個參數會不會更精準?”這種自發的學習熱潮,讓這位老營銷人找回了剛入行時的激情。
“AI不是來取代我們的,而是給創意裝上了火箭推進器。”林峰翻著手機里上百個AI生成的策劃案感慨道。他最近正在開發品牌專屬的“營銷知識庫”,計劃把二十年積累的行業洞察全部數字化。“當機器能理解‘品牌靈魂’,我們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創造真正的情感共鳴上。”說話間,他的電腦彈出新消息——又一個客戶發來需求:“聽說你們能用AI做全年營銷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