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以億計的用戶沉浸在紅果短劇的劇情中時,一場關于短劇商業價值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曾經以免費內容吸引流量的短劇平臺,如今正嘗試將流量轉化為實際消費,探索“內容即貨架”的新模式。
字節跳動旗下的紅果短劇近期開啟了小范圍測試,推出“搜同款”功能。用戶在觀看短劇時,若對劇中角色穿戴的服飾或使用的道具感興趣,只需暫停播放,屏幕上便會彈出“搜同款”按鈕,點擊后可直接查看商品鏈接并下單購買。這一功能目前幾乎覆蓋了紅果平臺上的所有短劇內容。
以爆款短劇《十八歲太奶奶駕到3》為例,觀眾在暫停劇情時,屏幕會顯示“搜同款皮衣”“搜同款針織衫”等提示,點擊后跳轉至抖音品牌旗艦店,用戶無需離開紅果App即可完成購買。紅果站內的“訂單”頁面與抖音電商全面打通,用戶不僅能瀏覽短劇同款商品,還能查看品牌館商品及抖音電商訂單進度,購物體驗與抖音商城高度一致。
然而,這一功能仍處于測試階段,存在諸多不足。例如,AI識別技術尚未成熟,部分清晰可見的劇中商品未能觸發“搜同款”按鈕,識別邏輯不夠明確。推薦的商品與劇中實際物品存在差異,精準度有待提升。商業合作規則也較為模糊,部分短劇公司表示對“搜同款”功能的具體運作并不了解,平臺與內容方之間的分成協議尚未明確。
紅果短劇的這一嘗試,本質上是應對流量增長瓶頸的策略。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紅果的月活躍用戶環比增速從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的5.06%,降至2025年1月至3月的2.09%,再到3月至5月的1.50%。用戶增量逐漸觸及天花板,單純依靠免費內容吸引新用戶的模式已難以為繼。如何將現有流量轉化為實際收益,成為紅果必須解決的問題。
傳統短劇平臺的變現主要依賴廣告植入和付費解鎖,但前者容易破壞觀劇體驗,后者在免費模式普及后效果有限。電商帶貨的嘗試則填補了這一空白,通過“劇情種草+即時轉化”的模式,將用戶對劇中商品的興趣直接轉化為消費行為。這種“無感變現”方式既保留了短劇的內容屬性,又挖掘了流量的商業價值。
事實上,“內容+電商”的模式并非字節首創。早在2014年,優酷土豆就推出過“邊買邊看”服務,但受限于技術,且需跳轉至淘寶完成交易,實際轉化率較低。今年4月,愛奇藝上線內容電商板塊,但僅停留在官方周邊售賣階段,未形成規模化帶貨能力。這些平臺的局限在于依賴外部電商平臺,生態協同性較弱,或僅停留在單點功能,未形成完整交易閉環。
字節跳動的突破在于內部生態的深度協同。紅果并非單獨發展電商業務,而是成為字節“大電商網”的重要流量入口。2025年5月底,抖音集團成立“短劇版權中心”,整合抖音、紅果的短劇BD團隊,統一負責版權采購、內容分發與創作者合作。該中心通過集中管理版權,打擊盜版以保障內容合規性,同時優化短劇在雙平臺的分發效率,為跨平臺帶貨奠定基礎。
交易鏈路的打通是關鍵。紅果直接接入抖音電商的成熟基建,用戶下單后,訂單信息同步至抖音“我的訂單”,物流更新、售后退換、評價互動等操作可在紅果或抖音App中完成。這種“雙端互通”的體驗解決了用戶跨平臺操作的顧慮。
與此同時,字節的生態協同版圖還在擴大。AI產品豆包已接入抖音電商體系,當用戶咨詢消費話題時,豆包不僅會給出專業建議,還會推薦相關抖音博主的穿搭視頻,部分場景下甚至直接嵌入商品鏈接,實現一鍵購買。紅果的“搜同款”是“被動種草”,而豆包的鏈接推薦則是“主動觸達”,兩者結合覆蓋了內容場景與對話場景的消費需求,形成雙重流量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