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插電式混合動力(插混)、增程式電動與純電動三大技術路線并行,消費者在購車時往往需要在這三類車型中權衡取舍。由于每種技術路線均存在優勢與局限,許多用戶在選購時傾向于追求“全能型”產品,但受限于技術成本與產業現實,廠商目前尚難以完全滿足這一需求。

比亞迪近期通過OTA升級,將其第五代插混系統車型的虧電油耗降至2.6L/100km,較去年發布時的2.9L/100km進一步優化。這一調整引發行業討論:部分觀點認為,在電池容量擴大、純電續航提升的背景下,降低油耗的實際意義有限,廠商更應聚焦充電效率的提升。然而,這種看法可能忽視了技術落地與成本控制的現實約束。
以兆瓦級閃充技術為例,其短期內難以應用于10萬元級插混車型,原因在于結構復雜度、技術成熟度與制造成本的三重限制。對于主流價格區間(10萬-20萬元)的插混產品而言,虧電狀態下的燃油經濟性仍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比亞迪通過技術迭代,將虧電油耗壓縮至與純電車型相當的水平,本質上是在重構用戶對“油電混合”的認知框架。
以2.6L/100km的虧電油耗計算,按當前92號汽油7元/L的價格,每公里燃油成本僅0.18元,與多數純電車型在0.8元/度電價下的每公里電費持平。這種成本趨同,有效緩解了插混用戶對燃油消耗的顧慮。傳統插混車型因虧電油耗較高,用戶傾向于優先用電,導致“可油可電”的特性未能充分發揮,甚至加劇了純電續航焦慮。而比亞迪通過技術優化,使用戶在燃油模式下也能以接近純電的成本行駛,從而釋放了長途出行的潛力。

據行業消息,比亞迪的技術研發遵循“量產一代、儲備一代、預研一代”的路徑。已應用近兩年的DM 5.0技術或即將迎來換代,DM 6.0系統可能已完成研發并具備量產條件,最快于明年投入市場。可以預見的是,新一代系統的虧電油耗將進一步降低,屆時插混車型在燃油與用電成本上的差異將幾乎消失,用戶可真正實現“以純電成本跑千公里”的出行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