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中,光刻工藝的精度直接決定著芯片性能,而光刻膠在顯影過程中的微觀行為長期制約著先進制程的良率提升。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研究團隊通過創新技術手段,首次實現了對液相環境中光刻膠分子三維結構的原位觀測,并據此開發出有效減少光刻缺陷的產業化方案,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
作為芯片制造的核心環節,光刻技術通過顯影步驟將電路圖案轉移到硅片上。這一過程中,光刻膠如同繪制電路的“隱形畫筆”,其溶解后的運動狀態直接影響圖案的精確度。然而,傳統研究手段無法實時捕捉光刻膠在顯影液中的動態行為,導致工業界只能通過反復試驗優化工藝,這一瓶頸在7納米及以下制程中尤為突出。
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將冷凍電子斷層掃描技術引入半導體領域。他們在完成標準光刻曝光后,迅速將含有光刻膠的顯影液轉移至電鏡載網,并通過毫秒級急速冷凍技術使溶液進入玻璃態,從而“凍結”了光刻膠分子的真實狀態。隨后,研究人員在冷凍電鏡下以不同角度采集二維投影圖像,利用計算機算法重構出分辨率優于5納米的三維結構圖,首次實現了對液相環境中高分子材料的原位、高分辨率觀測。
基于這些發現,研究團隊提出了兩項針對性解決方案:通過適當提高曝光后烘烤溫度,可有效抑制聚合物纏結,減少大尺寸團聚體的生成;優化顯影工藝使晶圓表面保持連續液膜,利用液體流動帶走多余聚合物,防止其沉積。實際應用顯示,這兩種方案協同作用后,12英寸晶圓表面的光刻膠殘留缺陷數量減少超過99%,顯著提升了芯片制造的良率。
該研究不僅為光刻工藝優化提供了理論依據,更開創了液相界面反應研究的新范式。研究團隊指出,冷凍電子斷層掃描技術能夠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各類液相反應,這對于理解光刻、蝕刻和濕法清洗等關鍵工藝中的缺陷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有望推動更先進制程的芯片制造實現更高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