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的青石板路上,晨露未晞的草葉輕拂著舞者的裙擺,當1700年歷史的古鎮邂逅現代舞蹈藝術,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德清新市悄然展開。作為江南七大古鎮之一的新市,近日以“逸”為主題開啟第二季舞蹈藝術季,將千年古韻化作流動的藝術舞臺。
這場持續五日的藝術盛會,吸引了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趙鐵春、黃豆豆及北京舞蹈學院院長許銳等業界翹楚。活動突破傳統藝術展示模式,通過沉浸式環境舞蹈、村舞競技、巡游表演及學術研討四大板塊,構建起從專業研究到大眾參與的立體傳播體系。主辦方創新性地將舞蹈場景嵌入古鎮肌理,市河兩岸、古橋廊下皆成天然劇場。
環境舞蹈“逸”系列成為最大看點。舞者們沿著水系蜿蜒起舞,古典舞的袖若流云與芭蕾的足尖輕點在白墻黛瓦間交織,國標舞的熱烈奔放與街舞的動感節奏在青石板上碰撞。當古琴的悠遠余韻遇見小提琴的婉轉,童聲合唱與行為藝術在南柵漾畔交替呈現,傳統與現代在此達成奇妙的和解。
古鎮的每個轉角都暗藏驚喜。古橋欄邊,舞者舒展的手臂與飛檐翹角構成動態畫卷;河岸步道,輕盈的跳躍驚起帶露的草葉。這些即興快閃不斷拉近觀眾與藝術的距離,引得游人紛紛駐足拍攝。開幕式當晚的篝火晚會更將氛圍推向高潮,平日靦腆的游客在鼓點中手拉手起舞,實現“I人”到“E人”的趣味轉變。
村舞比賽環節展現著民間藝術的蓬勃生機。來自周邊村落的舞蹈隊以稻穗為道具,將農事動作轉化為靈動舞姿,用質樸的表達詮釋著對生活的熱愛。這種源自土地的藝術創造,與專業舞者的精妙編排形成有趣互文,共同勾勒出中國舞蹈的多元圖景。
學術會議同步開啟思想碰撞。由新中國舞蹈理論奠基人資華筠創立的舞蹈生態學成為研討焦點,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學科建設展開深度對話。這門融合人類學、生態學與藝術學的交叉學科,正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理論體系,為行業發展提供學術支撐。
活動發起人表示,策劃初衷源于對舞蹈純粹的熱愛。當舞者在千年古鎮中旋轉時,飛揚的衣袂不僅沾染了歷史氣息,更讓藝術真正走進人間煙火。這種打破劇場邊界的嘗試,正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