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量產計劃出現重大調整。在最新財報電話會議上,公司CEO馬斯克宣布將原定2025年實現5000臺量產的目標推遲至2026年底,這一變動導致盤后股價一度下挫近4%,最終收于438.97美元,跌幅0.82%,盤后交易時段最低觸及421.2美元。
技術突破與量產瓶頸的矛盾成為推遲主因。馬斯克在加州總部透露,第二代Optimus目前不具備生產條件,核心挑戰在于五指靈巧手的研發。人類手部結構的精密性遠超預期,特斯拉堅持的仿生設計需要突破結構設計、軟件調試和生態配套三大難關,其制造難度超過機器人其他部件總和。當前行業普遍采用兩指或三指夾爪方案,而特斯拉的靈巧手研發仍需攻克前臂肌肉控制等復雜技術。
供應鏈體系滯后進一步制約量產進度。與汽車產業成熟的供應鏈不同,人形機器人領域缺乏現成配套體系。特斯拉采取高度垂直整合策略,首席財務官Vaibhav Taneja透露,公司正組建跨領域團隊推進突破,Optimus工程團隊多數成員來自汽車部門,通過"工程設計-制造評估"迭代循環優化部件可制造性。這種戰略雖強化了技術掌控力,但也導致籌備周期延長。
盡管量產推遲,特斯拉仍公布了詳細的技術路線圖。2026年一季度將發布第三代Optimus,新品被描述為"形似人類套上機器人外殼",真實度足以引發"想戳一下驗證"的直觀感受。年產百萬臺的生產線正在建設,計劃于2026年底啟動生產,但馬斯克提醒實際產能爬坡需要更長時間。商業化路徑方面,公司規劃2026-2028年聚焦工業場景,2029-2031年切入醫療護理等專業服務領域,2032年后進入家庭場景。
汽車業務方面,特斯拉第三季度全球產量達44.7萬輛,交付量實現同比逆勢增長。上海超級工廠持續發揮全球出口樞紐作用,9月交付量超9萬輛,其中中國市場銷量7.1萬輛,環比增長25%。新推出的Model YL引發市場熱潮,推動三季度中國市場銷量環比增長31%至17萬輛,Model Y穩居SUV銷量榜首。
全自動駕駛系統(FSD)在華落地進入沖刺階段。經過與中國監管機構的持續協作,特斯拉已完成多項關鍵合規認證,包括座艙數據本地化存儲、車外人臉信息匿名化處理等。技術層面,針對中國復雜路況的適配優化正加速推進,公司與百度達成深度合作,借助高精地圖資質與車道級導航數據,完善交通信號燈識別、交叉路口處理等核心功能。FSD在華將采用"分場景、分城市"的漸進式路徑,優先開放高速與城市主干道的監督式輔助駕駛。
公司控制權爭奪成為財報會議另一焦點。馬斯克直言對投票權不足的擔憂:"如果我存在被趕的可能性,我將無法安心打造機器人軍團。"這番言論指向11月6日股東大會將投票的1萬億美元薪酬方案,該方案若獲批將使其持股比例從13%提升至近29%,獲得護航AI、自動駕駛出租車等長期戰略的控制權。董事會警示,若方案被否決,馬斯克可能減少參與甚至退出,給戰略推進帶來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