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爾街日報》財經編輯彼得·蘭德斯在北京體驗了中國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他對這項技術的成熟度與乘坐體驗給予了高度評價。盡管美國企業Waymo在本土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但中國自動駕駛公司憑借技術迭代與全球化布局,正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強勁競爭力。
蘭德斯試乘的兩輛自動駕駛出租車中,一輛配備了行政級座椅與寬敞的行李空間,全程無需人工干預即可平穩應對北京街頭的復雜路況。他特別提到,車輛在遇到違規停車或突然變道的車輛時,能像經驗豐富的司機一樣靈活調整路線,甚至在一次接近真實場景的測試中,系統通過輕點剎車避開違停車輛,待行人離開后迅速加速通過,展現出高度擬人的決策能力。
中國自動駕駛行業的商業化進程已領先全球。百度、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三家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目前在中國投放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數量達數百輛,且均實現無安全員的付費運營。其中,百度以超過1000輛的運營規模位居首位,截至今年8月累計完成1400萬次出行服務;Waymo雖在今年5月宣布達成1000萬次服務里程碑,但其運營范圍仍集中在美國本土。
成本優勢成為中國企業拓展市場的關鍵。小馬智行首席財務官王皓俊透露,其車輛硬件成本顯著低于Waymo,這為增加豪華配置提供了空間。例如,百度的最新車型配備了按摩座椅,文遠知行的車輛則提供帶扶手的寬大座椅,并支持乘客通過語音點播音樂等互動功能。文遠知行營銷總監梅芙·張強調:“我們不僅追求技術精度,更注重打造有溫度的出行體驗。”
在國際化方面,中國公司已形成多線并進的格局。百度與Uber達成協議,將在亞洲和中東地區部署數千輛自動駕駛車輛;與Lyft的合作則聚焦歐洲市場,首批覆蓋德國和英國,并計劃年內拓展至東南亞。相比之下,Waymo僅在日本開展測試,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仍局限于美國得州奧斯汀市,且需配備安全員。
技術迭代層面,中國公司正通過“真實數據+模擬訓練”雙輪驅動提升系統可靠性。王皓俊解釋,合成數據能高效模擬極端路況,幫助自動駕駛系統應對現實中罕見但關鍵的安全場景。這種策略與Momenta的模式形成互補——后者通過向數十萬輛有人駕駛車輛提供輔助駕駛系統,收集匿名化視頻數據訓練AI模型,其技術已被Uber選中用于明年慕尼黑的自動駕駛服務試點。
盡管前景廣闊,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通用汽車去年因投入100億美元后未能實現盈利,被迫取消Cruise自動駕駛項目;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雖營收增長,但單季度收入仍停留在數百萬美元量級,且尚未擺脫虧損狀態。兩家公司上周在香港二次上市首日股價下跌,反映出市場對其盈利能力的擔憂。安全問題仍是公眾關注焦點,今年5月小馬智行一輛測試車發生起火事件,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凸顯技術規模化落地的風險。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10月財報會議上坦言,自動駕駛技術將帶來顛覆性變革,但部署需“極度謹慎”。這一觀點得到行業共鳴——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引發全球關注,技術可靠性與公眾信任的建立仍需時間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