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用“畫圓”來比喻自己的人生軌跡。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在晚年回到青年時期生活過的清華園,開啟了一段新的學術旅程。
1929年,七歲的楊振寧隨父親遷居北京清華園。科學館的實驗室、圖書館的書架,成為他童年最常流連的場所。那些在儀器前駐足觀察的時光,在書本間翻閱求知的日夜,為他日后叩開物理學大門埋下了伏筆。
2003年,年逾八旬的楊振寧做出重要決定——回國擔任清華大學全職教授。他將清華園內的居所命名為“歸根居”,取自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意境。這座小院里,他重新布置了書房,將半世紀積累的學術資料分門別類,為新的研究做準備。
在清華的講臺上,楊振寧開設了多門前沿物理課程。他堅持用板書推導公式,從基礎理論講到最新進展,學生們常看到他邊寫邊講,粉筆灰落在深色西裝肩頭。課余時間,他常與青年學者討論至深夜,實驗室的燈光常常亮到凌晨。
這位科學家始終記得英國詩人T.S.艾略特的詩句:“我們叫開始的往往就是結束,而宣告結束也就是著手開始。”他將這首詩譯成中文,掛在書房的墻上。在他看來,科學探索如同畫圓,每個終點都是新起點,每次回歸都蘊含著突破的可能。
從清華園出發,又回到清華園,楊振寧用八十多年的時光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圓。這個圓里,有少年時的好奇,中年時的突破,更有晚年時的堅守。當他在“歸根居”的書桌前寫下新的論文時,窗外的銀杏樹正經歷著又一次輪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