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與自動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機器人能否真正融入人類生產生活,安全性始終是繞不開的核心命題。一臺工業機器人停工一小時,可能造成數十萬元的直接損失,而當這些精密設備與人類共享作業空間時,其安全性能更成為決定技術落地的關鍵因素。在這場關乎技術倫理與產業未來的博弈中,非夕科技用七年時間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
2021年,非夕自適應機械臂"拂曉Rizon 4"同時斬獲CE與ETL雙認證,成為全球首臺達到該標準的七軸力控機器人。這項突破性成就背后,是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嚴苛安全管控體系。從概念設計階段的架構規劃,到量產前的10萬次全關節耐久測試;從防塵防水等級達到IP65的極端環境驗證,到碰撞檢測靈敏度可調的智能系統開發,每個環節都遵循著比行業標準更嚴苛的自我要求。例如在機械安全測試中,機器人需承受水槍直射3分鐘仍保持內部干燥,在粉塵濃度超標的打磨車間連續運行72小時無故障。
在人機協作場景中,非夕團隊將安全性推向新高度。依據ISO 15066國際標準,其自主研發的力控系統能在碰撞瞬間將人體受力控制在安全閾值內。第三方評估顯示,拂曉機械臂的末端與肘關節同時通過碰撞測試,安全性能達到主流產品的三倍。更值得關注的是,其Delta構型機器人"玄暉"成為全球首款通過EN ISO 13849標準的安全型產品,這意味著在食品加工、精密裝配等需要人機密切配合的領域,機器人終于能真正成為可靠的"工作伙伴"而非潛在威脅。
這種近乎偏執的安全追求,源于非夕對技術本質的深刻理解。為攻克力矩傳感器精度難題,研發團隊歷時三年優化材料配方與生產工藝,僅壽命測試就持續五個月;針對傳感器在極端溫度下的讀數偏差,工程師們重構了整機熱管理系統,通過固件參數調整與散熱路徑優化,將機械臂的溫控精度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這種從底層技術到系統集成的全面突破,使得非夕產品不僅通過20項安全功能達到EN ISO 13849的PLd級別,更在電磁兼容、材料環保等數百項測試中全部達標。
在非夕的智能工廠里,每臺機器人都要經歷比行業認證更嚴苛的"生存挑戰"。從原材料入庫時的成分檢測,到裝配過程中的200余項質量監控點,再到下線前的72小時連續運行測試,整個生產流程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45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等多重認證。這種將安全基因植入每個制造環節的理念,使得非夕機器人能在汽車制造、3C電子、食品加工等不同領域穩定運行,故障率控制在行業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以下。
當行業還在討論機器人是否安全時,非夕已經用七年時間構建起覆蓋設計、制造、應用的全維度安全體系。這種對技術底線的堅守,不僅為智能制造樹立了新標桿,更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的可能性邊界。在非夕的實驗室里,新一代機器人正在接受更嚴苛的測試——它們不僅要證明自己足夠安全,更要向世界展示:當科技真正懂得敬畏生命時,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