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人涌入博物館,他們不僅在尋找歷史的痕跡,還在尋找一份熱氣騰騰的午餐。從南京到成都,從南昌到武漢,一種新的文化消費現象正在興起:博物館食堂成為游客打卡的新寵。這些曾經僅供員工和志愿者使用的“大鍋飯”場所,如今向公眾敞開大門,用實惠的價格和家常的味道,吸引著大批年輕食客。
對于外地游客而言,在博物館食堂用餐已成為深度游的“隱藏環節”。一張以文物為背景的午餐照片,與珍貴的青銅器、瓷器展品一樣,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內容。而本地年輕人則將這里視為城市生活的“安全區”——在頻繁遭遇外賣質量問題后,他們發現博物館食堂不僅價格親民,還能與研究員、保安共享同一鍋紅燒肉,這種體驗別具一格。
博物館食堂的走紅并非偶然。22元一份的葷素搭配蓋澆飯,18元的面條,10元的豬頭肉,這些看似普通的菜品,恰恰解決了年輕人逛館時的核心痛點:體力消耗大、需要快速補充能量,同時追求性價比。參觀大型博物館往往是一場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考驗,幾個小時下來,步數輕松破萬,此時一份實惠的餐食比精致的咖啡簡餐更具吸引力。
過去,游客在博物館用餐面臨兩難選擇:要么忍受館內高價且口味一般的簡餐,要么出館尋找餐廳,打斷參觀節奏。如今,博物館食堂成為理想的中場休息站。有的位于展廳樓下,看完展覽即可直接用餐,無需二次安檢;有的嵌入參觀動線,方便游客隨時補充能量。這種便利性,讓食堂成為急需填飽肚子的游客的首選。
盡管最初人們對博物館食堂的期待不高——畢竟,速溶咖啡和微波爐加熱的三明治是許多人對博物館餐飲的固有印象——但實際體驗卻超出預期。四川博物館的小碗菜3至12元一碗,安徽省博物館18元的餃子套餐,遼寧省博物館22元的蓋澆飯,價格與大學食堂相當。在景區餐飲中,這樣的定價堪稱“良心”。
年輕人選擇博物館食堂,不僅因為價格,更因為其獨特的附加值。在咖啡廳吃意面只是填飽肚子,但在食堂打一份地三鮮,卻仿佛獲得了“編外人員”的體驗卡。這種與工作人員共享空間的“自己人”錯覺,滿足了年輕人對氛圍感和互動性的追求,比單純看展更具新鮮感。
博物館開設餐飲服務的傳統,可追溯至160多年前的英國。1856年,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設立了全球首家在博物館內提供茶、面包和熱餐的茶點室。盡管初期被批評“丑陋不堪”,但重建后的茶點室裝修富麗堂皇,并提供不同等級的菜單,包括面向工人階級游客的服務。這一創新旨在降低文化接觸的門檻,讓更多人享受藝術熏陶。
當這一形式傳入中國時,博物館的餐飲服務仍以咖啡簡餐為主,價格不菲,煙火氣不足。因此,在博物館用餐并未成為主流選擇。然而,隨著文化消費的升級,博物館開始探索人氣與文化的平衡點。食堂模式因其親民路線脫穎而出——不追求翻臺率或客單價,而是作為高效便捷的“補給站”,滿足游客的實際需求,同時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文化體驗的干擾。
博物館關注游客的胃,或許也是為了延長他們的停留時間。觀眾停留越久,體驗越深,消費可能性也越高。一碗飯、一杯茶的時間,可能讓參觀時長從2小時延長至4小時,順帶逛完特展或文創店。相比網紅餐廳排隊打卡,在博物館食堂用餐顯得小眾而有趣,成為年輕人彰顯文化身份的社交貨幣。
當博物館用一碗熱氣騰騰的餐食發出邀請,年輕人不僅品嘗到了地方特色美味,也無形中延長了與文物、歷史的相處時光。這種雙向奔赴,在食堂這個小小的空間里得到了完美體現。22元的蓋澆飯,與背后的青銅器、瓷器一樣,成為觸摸歷史、感受文化的方式之一——只不過,這種方式更溫暖,也更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