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人物流車市場正經歷一場激烈的競爭,九識與新石器兩大頭部企業以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爭奪主導權。據東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這兩家企業合計占據國內約80%的市場份額,但它們的戰略路徑卻呈現鮮明對比。

新石器作為行業早期入局者,自2018年成立以來便采取"大客戶深度綁定"策略。通過與順豐、京東、中國郵政等物流巨頭合作,該公司已累計獲得超300個城市公開道路路權,交付量突破萬臺,成為全球首個萬臺級無人配送車隊。其創始人余恩源透露,企業通過保持高毛利率,在單月銷量突破千臺時即可實現盈利。這種"重裝部隊"模式依賴標準制定、專利壁壘(1300余項)和生態深耕,但增長速度受制于頭部客戶的采購周期。
相比之下,2021年成立的九識選擇"輕量化突圍"路線。核心團隊源自百度Apollo的這家企業,以E6車型1.98萬元的定價刷新行業低價紀錄,交付量突破7000臺且在手訂單超萬臺。其商業模式類似特斯拉:通過硬件低價切入市場,再以自動駕駛軟件訂閱(0.7萬元/季或1800元/月)和運力平臺服務實現長期收益。這種"特種兵"打法雖能快速擴大覆蓋,但需面對高負載運營下的穩定性挑戰。
技術層面,兩家企業的競爭焦點已從硬件制造轉向場景適配能力。2025年4月,某品牌無人車在行駛中未識別倒地電動車的事件,以及6月九識無人車因路徑沖突導致的道路僵持,暴露出算法在復雜開放環境中的適應性問題。快遞、生鮮、商超等不同場景對路況判斷、調度系統的要求差異巨大,企業需通過持續技術迭代降低運維成本。

運維體系的建立成為規模化運營的關鍵。遠程控制中心、地面服務團隊和智能調度系統的構建,使運維成本呈指數級增長。新石器憑借先發優勢構建的生態壁壘,與九識通過SaaS化服務實現的靈活擴張,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護城河。前者勝在運營確定性,后者賭注未來市場空間。
海外市場成為新的競技場。盡管兩國企業在成本和技術上占據先機,但出海面臨雙重考驗:各國尚未完善的無人配送法規迫使企業"邊摸索邊合規",而本地化運營需要建立從運維團隊到供應鏈體系的完整生態。某品牌在海外試點中曾因未及時處理突發路況導致配送延誤,凸顯系統適應性的重要性。
這場競爭的本質,是技術成熟度與商業邏輯的雙重博弈。當無人車從實驗室走向城市道路,企業必須證明:既能提供比人工更便宜的運力解決方案,又能應對開放環境中的不確定性。隨著九識、新石器等企業加速技術迭代與生態布局,城市物流的智能化轉型已進入深水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