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在航天領域動作頻頻,不僅加速推進載人登月計劃,還公開展示了新型“重型登月火箭LMLV”的模型,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盡管印度此前已成功實現無人月球著陸,成為全球第四個達成此成就的國家,但此次僅展示模型與參數的舉措,仍讓外界對其實力產生好奇。
近年來,印度航天事業發展勢頭迅猛。自“月船三號”成功登陸月球后,印度便將目光投向更遠大的目標,陸續推出載人飛船、空間站及載人登月等一系列計劃。其中,載人登月計劃尤為引人注目。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展示的LMLV火箭模型,高度達99.77米,直徑6.5米,起飛質量3000噸,規模可觀。從外觀上看,該火箭與中國長征十號火箭存在相似之處,但印度方面強調,LMLV在某些技術指標上已超越中國同類產品。
將LMLV與長征十號火箭進行對比,數據差異顯著。長征十號總長92.5米,起飛重量約2189噸,起飛推力2678噸,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至少27噸。而LMLV的起飛質量更大,達到3000噸,但具體推力及其他技術參數尚未完全公開。盡管從現有數據看,LMLV似乎更具優勢,但業內人士指出,該火箭目前僅為模型階段,技術細節與實際性能仍有待驗證,能否按計劃完成任務仍是未知數。
印度載人登月計劃面臨諸多挑戰。首要問題是載人飛船的研發進度。目前,印度尚未成功完成載人飛船的測試,預計到2025年底才會進行首次無人測試(G1),后續還需進行三次無人測試(G2、G3、G4),最終才能進行載人飛行。這意味著,在載人登月之前,印度需先解決飛船的可靠性問題。
印度的航天測控技術也存在短板。在過往任務中,印度多次依賴歐美國家提供測控支持,自主能力不足。若無法提升測控技術水平,載人登月計劃的執行將面臨重大風險。
盡管挑戰重重,但印度航天事業仍在穩步推進。當前,印度的首要任務是完成載人飛船的測試,為后續登月任務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全球航天競爭日益激烈,美國計劃在2027年左右重新登月,中國則預計在2025年全面展開載人登月準備,技術測試已趨成熟,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目標。相比之下,印度的載人登月計劃仍需較長時間,具體成果需待未來幾年方能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