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型碳質球粒隕石被稱為“太陽系的信使”,因其富含水、有機質等揮發性物質,是研究太陽系形成與早期演化的重要載體。然而,這類隕石在地球表面極難保存——地球濃厚的大氣層會使其在墜落過程中劇烈燃燒,而活躍的地質活動和風化作用又會進一步破壞其原始結構。目前,地球上保存完好的CI型隕石占比不足1%,樣本稀缺性極大。
進一步分析顯示,CI型碳質球粒隕石的母體小行星廣泛分布于外太陽系,部分也存在于內太陽系。這類隕石在月球表面的分布比例顯著高于地球,表明其更易抵達地月系統。研究指出,此前在月球樣本中檢測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極有可能源自此類隕石的撞擊。這一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知,證明隕石撞擊不僅是塑造月球地貌的主要力量,更是為月球輸送水和有機質的重要途徑。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中國探月工程始終以穩健的步伐推進。此次研究通過微量樣本揭示重大科學問題,彰顯了我國科學家在微觀分析領域的技術實力與科學洞察力。隨著嫦娥六號科學成果的持續發布,人類對地月系統及太陽系演化的認知邊界正不斷拓展。月球背面這座“天然檔案館”仍蘊藏著無數秘密,而中國行星科學正通過自主創新,逐步走向世界舞臺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