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壽司店引發了餐飲市場的熱議,其排隊盛況令人咋舌——高峰期等位上千號、排隊近十小時,甚至催生出黃牛代排生意。這家名為壽司郎的品牌,憑借平價策略與高性價比,成為2025年餐飲界的“現象級”存在。與此同時,海底撈也悄然入局,在杭州開設了平價壽司店“如鮨壽司”,試圖復制這一模式,引發行業對壽司賽道潛力的重新審視。
壽司郎的火爆并非偶然。自2020年通過全資子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后,這家日本老牌企業以廣州為起點,迅速拓展至深圳、北京、天津等十余個城市,目前門店數量已突破100家。其核心策略是“低價高質”:菜單涵蓋200余款菜品,從藍鰭金槍魚到天婦羅,單價最低僅8元,主力產品集中在9.9元至15元區間。這種模式與意大利平價餐飲品牌薩莉亞異曲同工,均通過極致效率與成本控制,在消費降級趨勢下占據市場先機。數據顯示,壽司郎母公司2025財年前三季度國際業務增長強勁,大中華區成為主要驅動力。
海底撈的入局進一步印證了壽司賽道的吸引力。其新品牌“如鮨壽司”延續了平價定位,菜品分為五檔價格,主力產品同樣聚焦9.9元與15元價位,強調“高質價比”與“精致感”。這一策略直指壽司郎的核心客群,試圖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分一杯羹。行業分析認為,海底撈憑借供應鏈優勢與品牌影響力,有望加速平價壽司市場的洗牌。
壽司的“走紅”與其品類特性密不可分。作為標準化程度極高的冷食,壽司對烹飪設備與技能要求較低,便于快速復制擴張;無明火、少油煙的特點也使其更符合商場餐飲的準入標準。外賣與外帶場景的適配性,進一步拓寬了消費場景。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日料市場規模達690億元,同比增長2.2%,預計2025年將回升至700億元。其中,連鎖品牌表現突出:外帶模式為主的“N多壽司”全國門店超2000家,日本品牌“濱壽司”也以人均80元的定位在中國開出約40家門店。
然而,壽司賽道并非一片坦途。盡管頭部品牌擴張迅速,但市場仍呈現“散而小”的格局——除“N多壽司”外,多數品牌門店數不足500家,尚未出現第二個“千店選手”。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壽司市場長期不溫不火,但近年來正從沿海向內陸滲透,進入全國化階段。其社交屬性與動手體驗感吸引了年輕消費群體,隨著市場擴容,更多資本與品牌或將涌入。不過,他同時提醒,品類同質化與價格戰風險仍需警惕,如何平衡規模與品質,將是品牌長期發展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