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兆瓦釷基熔鹽實驗堆新聞發布會上,當宣傳片中出現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原所長徐洪杰的身影時,實驗堆總體負責人余笑寒忍不住落淚。這位用15年建成上海光源、又用16年開拓第四代核能技術的科學家,在實驗堆實現釷鈾核燃料轉換前一個多月,因積勞成疾永遠離開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徐洪杰帶領"本土"團隊啟動上海光源項目時,質疑聲不絕于耳。這支以核物理專家為主的隊伍,面對同步輻射領域幾乎一片空白。徐洪杰帶著團隊啃下上萬頁技術文獻,在實驗室反復驗證關鍵技術,自主研制核心部件。2004年項目立項后,他建立分級管理體系,逐個突破技術難點,最終用52個月完成建設,比常規周期縮短近三分之一。
2007年上海光源首次出光時,曾經的質疑轉為贊譽。但這位科學家沒有停歇,隨即投身釷基熔鹽堆技術研發。他帶領從上海光源轉崗的骨干,從零開始組建隊伍。辦公室里堆滿從美國核學會年會帶回的專業書籍,美國橡樹嶺實驗室上世紀七十年代的240篇技術文檔被反復研讀。2014年出國時,他特意購買《核的"第一"》科普書,常問團隊:"我們的熔鹽堆,要成為世界核工業史上的新篇章。"
在科研管理中,徐洪杰堅持"不向下越權"的原則。"你們能做的我不插手,該我做的絕不推脫,你們解決不了的我來扛。"這種管理智慧在上海應物所材料研究部主任黃鶴飛身上得到充分體現。2014年,這位留法歸國的青年學者因論文和職稱問題面臨職業抉擇時,徐洪杰直接任命他為課題組副組長。四年間,黃鶴飛不僅成長為材料領域學術帶頭人,更成為釷基熔鹽堆研發的核心骨干。
對待科學,徐洪杰始終保持敬畏之心。2023年實驗堆調試期間,熔鹽管道意外凍結。他要求保留凍堵管道:"這是最寶貴的實驗數據,經歷挫折才能真正成長。"輔助工藝總師金江回憶,項目驗收后徐洪杰特意叮囑:"加熱保溫系統要持續優化。"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源于他常說的:"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你敷衍它一時,它就會讓你付出更大代價。"
退休后的徐洪杰依然保持科研熱情。2020年與老鄰居朱彬華聚餐時,被問及為何退休仍承擔重任,他笑著回答:"我就是喜歡這個事兒。"半年前,他還計劃更新本科生開學第一課的課件,沒想到這成為永遠的遺憾。今年9月14日,這位70歲的科學家在準備次日課程時突發疾病離世。
在團隊戰略規劃上,徐洪杰展現出超前眼光。2009年提出發展釷基熔鹽堆時,他就繪制出"實驗堆-研究堆-示范堆"的三步走藍圖,同時規劃小型模塊化堆的產業化路徑。從能源格局到產業鏈布局,從實驗室技術轉化到供應鏈基地建設,這份規劃成為團隊16年發展的指南針。如今甘肅武威實驗堆已實現加釷運行,他培養的80后、90后團隊正接力推進后續研究。
反應堆物理部副主任周翀至今記得,徐洪杰去世前不久還認真聽取了她關于熔鹽熱工水力未來十年的規劃匯報。"當他說'你們大膽做,我支持'時,就像給我們吃了定心丸。"這位老科學家雖然離開了,但他為國擔當的赤誠、深耕專業的執著、賦能團隊的智慧,正通過年輕一代科研人員繼續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