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大地的廣袤版圖上,青銅時代的考古遺址如繁星般散落各地,那些出土的精美青銅器,無聲訴說著古代中國青銅時代的璀璨輝煌。面對這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考古遺址,如何做好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工作,成為當下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近日,一場聚焦這一話題的學術盛會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持續推進,四場平行論壇以“主旨演講 + 圓桌對話”的形式同步開啟,其中平行論壇一“對話:青銅時代考古遺址的保護管理”吸引了眾多考古、文博領域專家學者的目光,他們圍繞相關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論壇現場,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們圍繞考古遺址及博物館的價值闡釋、保護利用、建設管理等多個角度,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從土遺址的展示難題,到考古遺址的整體保護管理,再到三星堆、金沙遺址等古蜀文化遺址的考古工作進展,一系列議題引發了熱烈討論。
北京大學教授、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以《土遺址的展示問題研究》為主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他指出,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土遺址占比頗高,這些遺址規模宏大、價值非凡,但普遍存在展示性不佳的問題。目前常見的做法是將遺址出土文物通過博物館展示呈現,然而對于面積龐大的遺址本體,觀眾很難形成直觀形象的認識。杭侃認為,數字化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他結合云岡石窟山頂遺址的數字展示方案,為土遺址展示提供了創新范例。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則從“廣域視野下考古遺址與管理思路探析”的角度出發,強調土遺址保護視野要更加開闊。她表示,土遺址保護不應局限于遺址本體,展示、環境整治等方面都應納入保護項目,這樣才能進行全局性、頂層設計,為后續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管委會主任鄭正盛以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利用為切入點,介紹了青銅時代考古遺址保護管理的“大冶路徑”。他介紹,在對遺址本體保護中,引入了數字化監測等手段,同時創新展陳方式,讓文物“活”起來,為青銅時代考古遺址保護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鑒。
將目光轉向古蜀大地,三星堆—金沙遺址的新進展同樣備受矚目。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造型獨特,金器工藝精湛,玉石器、象牙等文物也吸引了全國乃至全球的目光。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名譽館長許杰以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為切入點,剖析了三星堆—金沙遺址的藝術特點。他以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頂尊跪坐人像為例,指出其體現了獨特的圖像傳統、青銅容器的重要性以及祭祀場景等三個重要因素。同時,許杰認為考古工作不應局限于可見材質,要從“有”生“無”,通過多層推證恢復已被淹沒的材質,重建古人生活場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冉宏林以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下的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與收獲為主題展開分享。他表示,文化遺產的闡釋、保護和展示可以同步進行,多年來三星堆遺址工作一直在嘗試這種模式,即在考古工作中兼顧文物保護,并考慮如何全方位展示正在開展考古工作的遺產要素。
如何提升三星堆博物館的游客數量和觀展體驗?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高大倫通過比較幾大博物館的展陳面積、展出文物數量等情況,分析了三星堆遺址和博物館的現狀與規劃,提出了一系列保護與利用工作建議。四川大學教授黎海超則介紹了關于三星堆的場景化復原實驗考古情況。目前,他所在的團隊開展了6號坑木箱焚燒實驗、玉器模擬焚燒實驗以及銅鈴復制實驗。黎海超談到,6號坑是8座坑中埋藏形態最特別的,坑里一側有一個與棺尺寸相似的木箱,箱底還發現色彩鮮艷的朱砂。實驗初步發現,木箱的焚燒效果與風向、風力密切相關,受自然環境影響明顯,且木箱上的朱砂經明火焚燒后難以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