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天閣前,秋意正濃。三位身著航天服的航天員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向公眾視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面龐清瘦卻目光堅定的年輕人——32歲的武飛。這位來自內蒙古草原的航天工程師,以我國最年輕執行任務航天員的身份,開啟了屬于他的星辰征途。
達茂聯合旗的深秋草原上,收割后的草垛堆成金色丘陵。童年時期的武飛常在這里放牧,夜晚躺在草地上數星星。父親在油燈下講解數學題的剪影,與銀河的星光交織成他最初的航天夢。"那些公式就像夜空中的星辰,每顆都藏著宇宙的密碼。"他這樣形容那段與牛羊為伴的求學時光。
2010年高考,646分的成績為他叩開北航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大門。當翻閱軍事雜志時,國產裝備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刺痛了他的心。"要讓中國的航天器在星空閃耀",這個信念支撐他完成碩士學業,期間專注戰斗機燃油箱惰化系統研究,在實驗室里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研發經歷,讓武飛深度參與載人航天工程。在模擬太空環境的熱真空實驗室,他連續半個月24小時輪班監測設備,記錄下上萬組溫度數據。"當看到自己參與設計的熱控系統在試驗中完美運行,那種成就感無可替代。"他說這話時,眼中閃爍著光芒。
2019年航天員選拔通知到來時,這位地面工程師迎來了人生轉折。"能親手操作自己設計的設備,把實驗室搬到太空,這是工程師的終極浪漫。"面對離心機8G過載測試,他咬緊牙關堅持到最后一秒,面部肌肉因重力扭曲仍不肯松手。這種執著讓他從數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三批航天員中最年輕的一員。
轉型之路充滿挑戰。體能測試中,跑步成績落后于飛行員出身的隊友,讓他一度陷入焦慮。"科學訓練比蠻干更重要",在教員指導下,他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從基礎動作練起,逐步提升耐力。水上訓練時,厚重的水下服讓他動作笨拙,指令長張陸傳授的"借力技巧"助他突破瓶頸。
從單一領域專家到全科航天員,知識體系的重構堪稱蛻變。現在他需要同時掌握熱學、力學、材料學等十多個學科知識。"空間站設備故障時,工程師必須快速定位問題。"他指著訓練手冊上的電路圖說,"每個操作都承載著地面團隊的智慧,容不得半點馬虎。"
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將負責空間站平臺維護與設備升級。"太空實驗室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我的使命是確保每個環節精準運行。"談及即將進行的燃燒實驗,他眼中充滿期待:"在微重力環境下觀察火焰傳播,或許能發現新的物理規律。"
當被問及太空漫步的感受,這位草原走出的航天人露出微笑:"我想透過舷窗尋找故鄉的輪廓,讓內蒙古的星光與天宮的燈火交相輝映。"此刻,他手腕上的航天表倒計時正在跳動,距離升空時刻越來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