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針對汽車行業存在的“水軍”“黑公關”亂象,相關部門曾發布整治通知,此舉獲得廣泛支持。但與此同時,公眾也心存隱憂:部分車企是否會借“反水軍”“反黑公關”之名,將真實存在卻不利于自身口碑的言論,一概歸為惡意抹黑,再通過自身宣傳渠道及所謂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向輿論場傳播,從而混淆視聽?

實際情況中,一些銷量和產品表現平平的車企,在相關部門倡議發布后,也紛紛宣稱遭遇網絡水軍和黑公關的攻擊。其潛臺詞不難理解:品牌或旗下車型銷量不佳,并非產品自身問題,而是有黑公關、水軍從中作梗,那些批評自家車的言論都是虛假、惡意的,消費者不應被誤導,仍可放心購買。
然而,業內人士都清楚,某些品牌和車型的市場表現,根本不值得競爭對手動用雇傭水軍和黑公關的手段去打壓。原因在于,這些品牌和車型的銷量在市場上毫無競爭力,任何一款車都能輕松超越它們。以比亞迪、吉利和理想等品牌為例,它們常被置于放大鏡下審視,人們試圖找出其瑕疵;但反觀恒馳、威馬、高合等品牌,卻鮮少有人在網上批評,因為它們根本不值得競爭對手如此大費周章。
近日,官方媒體終于發聲,針對車企借“黑公關”“黑水軍”掩蓋產品問題的現象表達態度。浙江日報發表題為《切莫以“黑公關”污名化公眾安全關切》的文章指出,小米成都天府大道事故中,車門無法打開引發輿論關注,但小米方面至今未對此作出公開回應。而在10月16日的一場公開演講中,雷軍未回應公眾關切,卻呼吁業界共同抵制網絡水軍和黑公關。

該媒體進一步表示,打擊網絡黑公關和水軍確有必要,但也要警惕另一種傾向:將所有輿論質疑簡單歸咎于“網絡黑嘴”或“黑公關”,以受害者姿態回避真實問題,對公眾合理關切采取“鴕鳥策略”。一些批評本身合理且正當,若企業一味抵觸甚至污名化這些聲音,為其扣上“網絡黑嘴”“黑公關”的帽子,實則是故意攪渾水、轉移焦點,這種回避實質的做法只會讓公眾更加反感。
浙江日報的評論觀點明確:若存在網絡水軍和黑公關通過無中生有、顛倒是非的方式抹黑車企,必須堅決打擊;但若質疑或負面聲音是用戶或消費者的真實表達,且基于事實,車企卻給其扣上“黑水軍”“黑公關”的帽子,顯然是顛倒黑白、推卸責任。
此次浙江日報借小米成都事故對“黑水軍”“黑公關”事件發表看法,也算是對相關現象作出界定。作為消費者,應擦亮雙眼,多參考真實評論和線下口碑,切勿被某些車企的“委屈”表演所蒙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