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證券最新發布的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隨著國七排放標準研究進程在2025年顯著加快,尾氣后處理市場有望迎來千億級增長空間。據測算,國七階段尾氣治理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成為環保產業中極具發展潛力的細分領域。

面對"雙碳"目標與大氣污染防治的雙重壓力,尾氣治理技術升級迫在眉睫。國七標準預計將在現有國六基礎上,進一步收緊NOx、顆粒物(PM)及冷啟動排放限值。技術路線方面,電加熱催化器(EHC)、緊耦合SCR系統等新型后處理裝置有望成為主流解決方案。
華泰證券分析指出,國七階段尾氣后處理系統的單車成本將較國六提升約50%。以2024年汽車銷量為基準計算,后處理市場總規模預計達1001億元,其中催化劑、封裝及電控系統占據主導地位,市場規模達843億元;載體部分市場空間為158億元。
回顧我國機動車排放標準發展歷程,2000-2014年期間,國一至國四標準主要參照歐洲體系,國內后處理市場長期被海外品牌壟斷。2017年實施的國五標準,在國四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了NOx和PM限值。2020年發布的國六標準則構建了自主技術體系,其NOx、PM限值較國五削減超60%,并新增顆粒數量(PN)限制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不僅是我國國七標準研究的關鍵年,也是歐七排放標準正式實施的節點。行業專家認為,國七標準的推進將帶動整個尾氣治理產業鏈的技術革新。具備核心催化劑、電控系統、傳感器及封裝技術的企業將獲得發展先機,本土企業在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有望加速國產替代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