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世界大會的現場,一場別開生面的連線吸引了與會者的目光。屏幕那端,一位身著經典黑T恤的“羅永浩”侃侃而談,手勢利落、語氣中帶著標志性的調侃——然而,這并非羅永浩本人,而是百度最新推出的實時交互數字人。這款數字人不僅完美復現了羅永浩的語言習慣和情緒節奏,更成為百度“內化AI”戰略的生動注腳。
百度CEO李彥宏在會上強調,AI必須成為一種原生能力,才能真正在各行各業實現效果涌現,推動生產力革命。這一理念在百度的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驗證。IDC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達195.9億元,百度智能云以24.6%的份額連續六年穩居第一,累計十次登頂。這一成績的背后,是百度“通吃AI”的全棧布局。
所謂“通吃AI”,并非貪多求全,而是貫通AI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百度是全球少數能在“算力—框架—模型—應用”四個層面實現自研閉環的企業。從昆侖芯的自研芯片,到飛槳深度學習框架、文心大模型,再到千帆平臺與應用生態,百度構建了一個層層咬合、相互反饋的AI生態系統。這種全棧能力,為百度“內化AI”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百度AI的落地應用帶來了顯著變化。當地新老城區跨河通勤需求旺盛,但長期以來,紅綠燈配時固定,難以應對復雜交通狀況。引入百度智能云SaaS信控平臺后,紅綠燈配時由AI動態調整,車均延誤降低13%;在伐謀智能體的賦能下,24小時不間斷算法實時反饋修正,車均延誤再度下降5%。這一案例,展示了百度AI在交通領域的實際應用價值。
伐謀是百度世界大會上發布的全球首個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級智能體。它能夠應用于交通、能源、金融、物流等多個場景,甚至在新藥研發和科學理論探索中發揮作用。與服務于特定場景的Agent不同,伐謀瞄準了我國41個工業大類和各類城市治理中的復雜場景,能夠找到全局最優解。在交通領域,伐謀與百度智能云信控平臺協同運行,優化紅綠燈配時;在金融業,它化身虛擬風控專家,提升特征挖掘效率;在能源管道和港口調度中,它大幅縮短工程試算時間。
百度的全棧AI能力,不僅體現在應用層面,更深入到芯片和算力領域。2011年,百度開始布局AI芯片,2018年推出中國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百度昆侖1”,并持續迭代,形成自主體系。據《財新》報道,百度云的相關AI產品已服務65%的央企客戶,其中國家電網、中國鋼研、招商銀行等已規模化部署百度自研的昆侖芯P800AI芯片。本屆大會上,百度智能云發布了全新一代昆侖芯和天池超節點,未來五年將按年推出新產品,持續打造最硬AI云。
全新一代昆侖芯包括兩款產品:昆侖芯M100針對大規模推理場景優化設計,提供極致性價比,將于2026年上市;昆侖芯M300面向超大規模多模態模型的訓練和推理任務,提供極致性能,預計2027年上市。昆侖芯已在能源、金融、教育、制造等關鍵行業實現規模化部署,成為百度“內化AI”的重要技術底座。
在AI應用層面,百度的數字人技術同樣引人注目。今年6月,羅永浩數字人在百度電商完成首場直播,吸引超1300萬人次觀看,GMV突破5500萬元,部分品類商品帶貨單量超羅永浩真人首秀同期數據,創下數字人直播帶貨新紀錄。李彥宏表示,數字人是一種基礎性技術,是AI時代的全新通用交互界面。百度旗下慧播星數字人技術已向全行業開放,并與品牌內容庫、客服知識庫、運營中臺銜接,能夠在高并發、長時段的場景里穩定產出。
百度的AI戰略,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深入到業務場景中。飛槳負責“工程友好”的底盤,文心提供通用認知與多模態推理,千帆把模型、Agent與數據智能收束為企業可觀測、可治理的生產工作臺,百舸與昆侖芯則構成了算力與調度的底層框架。這種體系化的布局,使得百度智能云成為65%央企、100%系統重要性銀行、800+金融機構、超半數主流游戲廠商、TOP10手機廠商、中國銷量前15的汽車品牌與TOP10新能源車企的共同選擇。
在算力與基礎設施端,百度成功點亮了3萬卡昆侖芯集群,可同時承載多個千億參數大模型的全量訓練,并支持1000家企業并行進行百億參數級精調,真正實現了“訓推一體”的算力流轉。在C端場景中,百度的蘿卜快跑已在22座城市常態化運行,累計完成1700萬+次出行,行駛里程突破2.4億公里;無代碼開發平臺秒噠升級2.0版本,讓無代碼開發進入“人人可用”階段,目前已累計生成應用超40萬個。
百度AI搜索也迎來飛速增長。本屆世界大會上,百度宣布推出“搜索AI API”,目前已有300多家企業與開發者接入百度智能云的搜索API。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百度AI搜索月活躍用戶達3.82億,環比增長18.63%,連續三季行業第一;用戶日均AIGC產出超千萬。
李彥宏認為,AI產業結構正從不健康的“正金字塔”轉變為健康的“倒金字塔”。過去,AI產業架構像正金字塔,最底層的芯片拿到了絕大部分價值,而芯片之上的模型、應用,收獲的經濟效益依次遞減。但這一產業結構非常不健康且不可持續,市場也因此出現了AI“泡沫論”。他強調,芯片廠商不管賺多少錢,芯片之上的模型要產生10倍的價值,基于模型開發出來的應用要創造100倍的價值,這才是一個健康的產業生態。
百度的路徑幾乎涵蓋了中國企業“AI體質化”的全部階段。從2013年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到2019年自研芯片“昆侖芯”打通算力底座;2021年飛槳2.0重構分布式訓練與推理體系;2023年文心大模型實現跨模態與對話增強;再到今年伐謀在多項權威基準中取得系統性突破。十數年技術路線演進背后,是百度在AI領域持續、系統的投入。
財報數據顯示,百度今年第二季度資本支出顯著上升至約38億美元,同比增長80%以上,主要用于云服務、數據中心和大模型訓練等AI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昆侖芯在今年8月獲超1.39億美元新融資,繼續強化從芯片到應用的端到端支撐。在人才層面,百度2020年提出的“五年培養500萬AI人才”計劃已于2024年提前完成;今年,李彥宏進一步宣布“未來五年再培養1000萬AI人才”。
多家中外投行和研究機構相繼上調百度的AI業務預期。麥格理集團在10月的最新研報中披露,“百度在自研芯片昆侖芯與智能云平臺之間的協同效應,將顯著提升公司在AI基礎設施和企業級算力服務的長期價值”。百度方面曾明確表示,“將持續投入AI,把云業務與AI原生應用作為增長主線”。
李彥宏曾反復強調,AI的標志不是一堆大模型,而是大量AI原生應用的涌現。他曾在內部表示“少造重復輪子,把模型變成組織里的原生能力”。百度公布的2025年十大科技前沿發明,幾乎把這家公司在AI版圖上的“底層工藝”集中展示了一遍:從大模型與深度學習框架,到AI算力、智能體、AI搜索、數字人、無人駕駛等一眾應用場景。
根據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棧技術專利分析報告》,百度以大模型為核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2950件、授權量1371件,領跑國內創新主體。百度坐擁其他AI企業不具備的“通吃AI”技術資本,既能制造智能,也能運營智能;既能自我進化,也能賦能行業。
李彥宏在本屆世界大會上闡釋,內化AI的階段性目標,是讓“智能紅利”轉變為“社會紅利”。百度正用全棧AI能力努力向市場證明這一點。這家科技巨頭顯然并不滿足成為頭部AI廠商,而是想為全品類產業集群提供AI智能化升級的推動力。如今,百度前沿AI應用和驅動它們的昆侖芯算力集群,已經在廣袤大地上扎根結果,成為中國智能化基礎設施的新底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