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來自科學界的重磅消息引發關注——我國科研團隊在嫦娥六號月壤樣本中發現了罕見的隕石撞擊殘留物。這一發現不僅為太陽系物質遷移研究提供了關鍵證據,更可能揭開月球水資源起源的新篇章。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科研人員將目光聚焦于一種特殊的太空來客——CI型碳質球粒隕石。這類隕石因其富含水分和有機物而備受關注,但在地球上卻極為罕見。原因在于地球濃厚的大氣層會在隕石墜落過程中將其燒蝕殆盡,而活躍的地質運動更會抹去殘留痕跡。相比之下,月球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保存隕石信息的天然寶庫:無大氣層的保護使隕石撞擊痕跡得以完整保留,穩定的地質條件則讓億萬年前的撞擊記錄清晰可辨。
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徐義剛院士團隊主導的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系統分析嫦娥六號采集的月壤樣本,成功識別出CI型隕石撞擊后形成的殘留碎片。這些碎片源于母體小行星撞擊月球表面時經歷的高溫熔融與快速冷卻過程。研究團隊還據此開發出新的物質識別方法,能夠更精準地辨別地外樣品中的隕石成分。
團隊成員王錦團副研究員指出,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太陽系物質運動的認知。傳統理論認為,內太陽系與外太陽系之間存在明顯的物質交換屏障,而此次在月球樣本中發現的外太陽系物質,證實了小行星碎片能夠跨越數十億公里抵達內太陽系。更引人注目的是,研究數據顯示月球表面CI型隕石殘留物的比例顯著高于地球,這表明過往對碳質隕石撞擊事件的評估可能存在嚴重偏差。
這類特殊隕石的母體小行星主要分布于外太陽系,其成分中包含大量水冰和有機化合物。研究人員推測,此前在月球樣本中檢測到的某些特征性水分,極有可能源自這類隕石的撞擊事件。該發現為理解月球水循環機制開辟了全新視角,也為未來月球資源開發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目前,研究團隊正進一步分析隕石碎片中的同位素特征,試圖還原更精確的撞擊時間與物質遷移路徑。這項突破性成果不僅深化了人類對太陽系演化的理解,更為深空探測領域的資源勘探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