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關于嫦娥六號月壤的研究成果引發科學界關注。科研團隊在月壤樣本中發現了特殊物質,這一發現為理解太陽系演化提供了全新視角。研究顯示,月壤中存在來自外太陽系小行星帶的CI型隕石殘留物,該發現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隕石作為研究太陽系形成的關鍵線索,被稱為"宇宙信使"。但地球環境對隕石保存極為不利,大氣摩擦和地質活動導致多數隕石難以保持原始狀態。其中CI型碳質球粒隕石尤為稀有,在地球隕石收藏中的占比不足1%。相比之下,月球因缺乏大氣層和地質活動,成為保存隕石撞擊痕跡的理想場所,堪稱"天然宇宙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徐義剛院士和林莽研究員指導下,由王錦團副研究員與博士生陳志銘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嫦娥六號帶回的月壤樣本展開深度分析。通過精密檢測技術,他們在月壤中成功識別出CI型隕石撞擊后形成的殘留物碎片。
這類特殊隕石的母體小行星主要分布于柯伊伯帶區域,其成分包含大量水分和有機物質。研究發現,這些碎片是隕石撞擊月球表面時,經歷高溫熔融后快速冷卻結晶形成的產物。統計數據顯示,月球表面此類隕石殘留物的比例顯著高于地球,這表明碳質隕石對地月系統的撞擊影響可能被長期低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