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業在2025年迎來以“全渠道融合”為核心的行業變革,線上平臺與線下門店通過差異化布局形成互補生態,推動市場規模突破6100億元,同比增速達12.1%。尼爾森IQ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限額以上化妝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9%,顯示出消費韌性與行業潛力。盡管全球經濟壓力持續,美業消費優先級在居民支出中穩步提升,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領域。
消費者行為呈現“多元務實”特征,全渠道協同成為主流。66%的消費者根據場景在線上線下切換購買渠道,79%的線下缺貨用戶轉向線上搜索,顯著高于全球63%的平均水平。即時性與便利性需求凸顯:58%的用戶愿為快速配送支付溢價,64%增加便利店采購頻次。美業品類在高溢價消費中排名第五,反映出消費意愿與理性決策的平衡。
線下渠道通過差異化定位實現煥新。化妝品店聚焦護膚等核心品類,吸引線上品牌試水線下,推動高端化轉型;小型商超向社區化轉型,精簡SKU滿足日常需求;百貨專柜強化定制化服務,滲透新一線及下沉市場。食雜店、便利店加速“近場化”調整,滿足即時性基礎需求。這些策略使線下渠道在全渠道生態中保持不可替代性。
傳統電商仍承擔關鍵角色。京東以542億元銷售額(同比增10%)定位“定期囤貨”場景,淘寶以522億元(同比降1.4%)成為價格對比平臺。兩者新品占比更高,價格約為線下3倍,成為品牌試水高端市場的“試驗田”。
全渠道生態呈現“互補共生”格局。大型商超、食雜店的美業銷售以“場景化湊單”為主,占比13%;化妝品店與內容電商作為核心通路,重要性達32%;生活集合店、會員店通過體驗場景吸引新一代消費者,成為重要補充。
科技與全渠道融合成為未來方向。歐萊雅“L’Oréal Cell BioPrint”技術通過非侵入式采樣,5分鐘完成皮膚分析,提供定制化護膚建議;資生堂與ORPHE聯合研發的“步態美測量系統”,將身體、皮膚與心理健康關聯,通過改善步態提升皮膚光澤。消費者對“一站式渠道”需求強烈,77%的用戶傾向商品最齊全的平臺,推動“智能商店”布局。虛擬試穿、AI皮膚檢測、預測性補貨等技術將重塑消費旅程,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