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巨匠,用一生詮釋了科學探索與家國情懷的完美融合,為現代物理學發展和中國科教事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1938年秋,16歲的楊振寧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這所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組建的戰時學府,雖物質條件艱苦,卻孕育了中國最卓越的學術群體。楊振寧最初就讀化學系,后因對物理學的深厚興趣轉入物理系,這一選擇奠定了他日后成為理論物理大師的基礎。聯大獨特的學籍編號系統見證著這段歷史:北大肄業生學號前冠"P",清華肄業生冠"T",南開肄業生冠"N",聯大新生則冠"A"或"L"。楊振寧的學號,正是這段特殊教育史的鮮活注腳。
在聯大的歲月里,楊振寧與黃昆、張守廉并稱"物理三劍客"。他們常在茶館徹夜討論,從愛因斯坦新論文到哥本哈根詮釋,從量子力學到經典物理。一次辯論中,當黃昆提及愛因斯坦新作時,楊振寧直言"毫無原創性",這般學術銳氣令人驚嘆。聯大自由嚴謹的學風,朱自清、聞一多等大師的教誨,吳大猷、王竹溪等導師的指引,共同鑄就了楊振寧扎實的學術根基。他至今仍能清晰回憶:"大一國文跟著朱自清、聞一多先生,物理則受教于趙忠堯、吳有訓先生。"
1945年,楊振寧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學迅速嶄露頭角。"不到一個月,我就成為物理系知識最豐富的研究生",這源自聯大七年積累的深厚底蘊。盡管實驗室工作讓他意識到自己動手能力的局限,但在泰勒教授建議下,他重返理論物理領域,開啟了改變物理學史的征程。1957年,他與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推翻了物理學界奉為圭臬的對稱性原理,這一突破性成果使他們成為首批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奠定基石,與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相對論并稱現代物理學三大支柱。1966年,他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現的"楊-巴克斯特方程",更開辟了統計物理與量子群研究新領域。數學大師陳省身曾贊嘆:"這一代數結構在理論物理中的根本作用,令人驚嘆。"
1971年,楊振寧首次踏上闊別26年的故土,這場回歸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不僅成為中美學術交流的橋梁,更以科學家身份深入中國科技發展。在北大,他與周培源等老教授探討基礎科學建設;面對鄧稼先,他確認了中國原子彈的自主研制;他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近百名學者赴美深造;他推動"求是科學基金"與"何梁何利基金"成立,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作為教育家,楊振寧始終將目光投向青年。2007年,在北大百年紀念講堂,面對國際物理奧賽滿分得主張鴻凱的提問,他語重心長:"要認清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有發展前景的領域,保持跨學科視野。"2013年,他與莫言在北大的對談中,將科學探索凝練為"真情、妙悟、鑄文章"三部曲,強調對自然規律的濃厚興趣是科研持久動力。這些教誨,成為無數青年學子的精神燈塔。
從戰火中的聯大學子到世界物理學巔峰的攀登者,從海外游子到中國科教事業的推動者,楊振寧用百年人生書寫了一部科學與家國的壯麗史詩。他的學術成就如星辰閃耀,他的教育情懷如春風化雨,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將繼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