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介入治療憑借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逐漸成為眾多疾病治療的首選方案。然而,傳統手術機器人多為“關節式”剛性結構,在人體內迂回狹窄的天然腔道中難以施展拳腳。與之不同的是,連續體機器人宛如章魚觸手,沒有明顯關節,由柔性材料構成,可實現平滑連續彎曲,具備極高的靈活性與形狀適應性,能自然貼合復雜解剖結構,直達深部目標。但這種靈活性也帶來新挑戰:在不可視管腔內行進時,機器人易與血管壁、支氣管壁等組織接觸,若無法感知接觸而“硬闖”,輕則操作不精準,重則可能刺穿管壁,引發嚴重并發癥。因此,為連續體機器人賦予“觸覺”,使其能實時量化與環境相互作用力并調整自身形狀,成為實現安全、精準介入手術的關鍵。
現有力傳感技術路徑,如基于模型、電子傳感器的方法,常面臨體積大、剛性高的問題,難以微型化并集成到柔性機器人全身,實現全身范圍接觸感知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面對這一挑戰,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的高安柱教授研究團隊另辟蹊徑,提出多路復用光纖的連續體機器人綜合性解決方案。
該技術的硬件核心是巧妙的光纖復用設計。研究人員將特殊的單芯光纖(SCF)作為驅動連續體機器人彎曲的“纜繩”,這些光纖內部刻寫有多個FBG傳感器。當電機拉動光纖驅動機器人彎曲時,光纖自身形變會引發FBG傳感器反射波長變化,且這一變化與光纖所受張力成正比。如此一來,同一根光纖既充當傳遞力量的“肌肉”,又扮演感知張力的“神經”。同時,機器人內部還嵌入一根多芯光纖(MCF),用于精確感知機器人身體的實時彎曲形狀(曲率)。通過解調這些分布式“神經”信號,系統能同步獲取驅動張力分布和機器人三維形狀兩大關鍵信息。
有了驅動和形狀信息,如何反推出外部接觸位置和大小?研究團隊將其視為“逆問題”求解。首先,他們建立連續體機器人的物理模型,清晰描述外部接觸力、內部驅動張力與最終機器人形狀三者之間的力學關系,如同為機器人賦予“運動力學常識”,幫助理解何種受力情況會產生何種變形。然而,實際環境中摩擦、材料非線性等因素,使純粹依靠物理模型進行實時、精準反推計算困難重重。于是,研究人員引入神經網絡,設計多層感知器(MLP)模型,其輸入為光纖的驅動張力數據和機器人形狀數據,輸出是預測的接觸位置和三維接觸力。通過大量數據訓練,該網絡能學習從機器人狀態到接觸狀態的復雜、非線性映射關系,為機器人裝備“觸覺大腦”,可瞬間做出判斷。
訓練高性能神經網絡需要海量且多樣化數據,但對物理機器人施加成千上萬次不同力進行數據采集,不僅效率低,還可能損壞機器人。為此,團隊運用生成對抗網絡(GAN)這一數據增強技術。他們先依據物理模型生成100萬組模擬數據,再結合少量真實實驗數據訓練GAN,使其生成的模擬數據不斷逼近真實情況。通過這種方式,AI模型訓練數據從“少量真實數據”擴展為“真實數據 + 大量高質量模擬數據”,有效緩解數據短缺問題,大幅降低對真實機器人的損耗。
為驗證該方法的普適性和準確性,研究人員開展一系列實驗,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再到模擬醫療場景逐步推進。在二維平面實驗中,研究團隊用“平面連續體機器人”(只能在一個平面內彎曲)進行測試,在機器人不同位置掛不同質量砝碼模擬接觸力,讓AI預測接觸位置和力。實驗結果顯示,接觸位置平均誤差僅0.8毫米,接觸力誤差僅7.1毫牛(約相當于0.7克物體的重力,比一張A4紙還輕)。團隊還展示有趣應用場景——讓兩臺機器人協同“抓取氣球”,AI能實時計算兩者對氣球的抓取力,既不捏破氣球,也不讓其脫落。
隨后在“空間連續體機器人”(可在三維空間中任意彎曲,更貼近真實體內運動情況)上展開實驗。盡管接觸情況更復雜,但在GAN生成模擬數據輔助下,AI表現優異。接觸位置平均誤差為1.7毫米,接觸力平均誤差為8.7毫牛,這一精度已能滿足醫療操作基本需求。無論機器人向左彎還是向前扭,AI都能準確算出掛在其中部的3克砝碼(約29.4毫牛的力)的位置和力大小,誤差始終在可控范圍內。
最后,研究團隊模擬兩個關鍵醫療場景驗證技術實用性。一是“避障運動”:在微創手術中,機器人通常設有“遠程運動中心”,如腹壁切口處。實驗中,當機器人觸碰障礙物,AI檢測到接觸力超過安全閾值,即控制其反向轉動避開障礙,確保RCM點安全。二是“氣道介入”:團隊用3D打印的人體氣道模型模擬機器人進入肺部過程。當機器人接觸氣道壁,AI能實時在屏幕上顯示接觸位置與力度。如在氣道彎曲處,機器人外側與管壁接觸,系統準確顯示接觸力為12毫牛,醫生可據此調整機器人姿態,避免損傷氣道黏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