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領域,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突破正在改寫中國核能發展的格局——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釷基熔鹽堆,成功建成并實現釷鈾轉換,成為全球唯一投入運行的熔鹽堆,且選址于戈壁灘,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核能技術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
釷基熔鹽堆作為清潔高效的能源系統,具備強大的融合能力。它能夠與高溫熔鹽儲能、高溫制氫、太陽能、風能以及煤氣油化工等產業緊密結合,構建起多能互補、低碳復合的能源體系與低碳化工體系,為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長期以來,我國核能產業面臨著鈾資源匱乏的制約,核燃料高度依賴進口。而釷基熔鹽堆的出現,為這一困境帶來了轉機。它打破了傳統核電對鈾燃料的依賴,將我國儲量豐富的釷轉化為核燃料,實現了核能領域的“換道超車”。
釷本身并不能直接發生裂變產生能量,其關鍵技術在于利用中子轟擊釷原子核,使其轉化為高效裂變的鈾 - 233,這一過程如同核能領域的“點石成金”。我國釷礦儲量可觀,且已探明的釷礦大多是在開采稀土時的伴生副產品。這意味著在開采稀土的同時,能夠“附贈”釷資源,不僅大幅降低了核燃料的獲取成本,還解決了稀土開采的增值利用問題,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相比之下,釷基熔鹽堆宛如一位自帶“干糧”的沙漠探險家。它采用的高溫熔鹽在600 - 700°C的高溫下能保持穩定液態,是理想的“熱量搬運工”。在運行過程中,無需外部水源補給,僅依靠熔鹽在封閉回路中的自然循環,就能持續帶走堆芯產生的熱量,從根本上杜絕了因冷卻失效引發的安全隱患。
得益于這套“不口渴”的冷卻系統,釷基熔鹽堆擺脫了傳統核電的選址限制。它不再像傳統核電站那樣必須“傍海而居”,而是能夠瀟灑地建在甘肅民勤的沙漠里。這使得核電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區,有望深入廣袤的內陸地區,依托我國豐富的釷資源,為更多地區提供清潔穩定的能源,照亮千家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