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航天員”——4只經過嚴格篩選的小黑鼠。北京時間2025年11月1日,神舟二十號與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完成歷史性會師后,這場以生命科學為核心的太空實驗正式啟動。此次實驗不僅標志著我國首次在軌開展哺乳動物空間研究,更將探索失重環境下生物體的深層奧秘。
為何選擇小鼠作為研究對象?專家指出,這種哺乳動物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90%以上,且具有體型小、繁殖周期短的優勢。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標準模型”,小鼠能精準反映太空環境對生物體的影響。此次實驗選用的小黑鼠經過特殊訓練,與實驗室常見的白化小鼠形成鮮明對比,其深色毛發更適應太空輻射環境。
這4只小鼠的“太空之旅”堪稱嚴苛考驗的成果。在地面訓練階段,它們需通過多重關卡:在加速旋轉的轉棒上保持平衡,模擬應對太空失重;經歷二維旋轉儀的前庭刺激測試,克服“太空暈動癥”;科研人員還通過倒吊實驗篩選出應激反應積極的個體,并通過迷宮測試評估其空間認知能力。最終脫穎而出的4只小鼠,提前入住模擬太空艙適應緊湊環境,才獲得這張珍貴的“太空通行證”。
在軌期間,科研團隊將通過高清視頻系統持續監測小鼠行為。實驗重點關注失重環境對運動協調性、晝夜節律的影響,以及骨骼肌肉系統的適應性變化。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天達透露,這項持續5天的實驗將建立完整的哺乳動物太空研究流程,驗證空間飼養核心技術,為后續長期實驗奠定基礎。
此次任務搭載的科學實驗裝置總重達63.2公斤,涵蓋生命、流體與材料科學三大領域。除小鼠實驗外,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團隊將開展鋰離子電池原位研究,探索微重力環境對電化學過程的影響。生命科學領域還包含遺傳密碼起源研究,流體科學則聚焦活性膠體動力學,這些實驗將共同構建太空環境下的多學科研究矩陣。
任務結束后,小鼠樣本將隨神舟二十號返回地球,接受更深入的分子層面分析。科研人員計劃通過基因測序、組織病理學檢查等手段,揭示太空環境對生物系統的長期影響。這項突破性研究不僅將填補我國在哺乳動物空間生物學領域的空白,更為未來載人深空探測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