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創業者向資深企業家馮侖請教:如何提升管理能力,讓企業獲得長遠發展?馮侖以《史記》中的歷史人物為切入點,分享了創業者應具備的關鍵品質。
馮侖提到,劉邦雖早年行為不羈,卻展現出超越常人的追求。當目睹秦始皇車隊時,他直言"大丈夫當如此",這種目標感驅動他在亂世中迅速組建隊伍。更難得的是,他具備極強的忍耐力——早期屢戰屢敗仍堅持,面對項羽威脅要烹煮其父時,竟能冷靜回應"分我一杯羹"。這種將面子置于次要位置的智慧,在德國諺語中被稱為"臉掉在地上,人就自由自在",馮侖觀察到,許多情緒穩定者往往經歷過"臉面落地"的過程,而過度要面子的人反而容易陷入抑郁。
在用人方面,劉邦展現出卓越的領導藝術。他既能根據不同階段任用合適人才,又懂得分享利益,形成人才濟濟的團隊。更關鍵的是,他保持開放心態接受下屬建議,實現"用人"與"被人所用"的平衡。對比項羽因個人能力過強卻忽視團隊建設,最終敗于劉邦,馮侖強調:企業創始人作為核心資產,必須讓他人有效使用,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談及劉邦重要謀士張良,馮侖特別指出其忠誠品質。鴻門宴前,項伯勸張良逃離險境,他卻選擇堅守崗位為劉邦謀劃,踐行了"食人之祿,忠人之事"的信條。這種對雇主、股東、員工等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感,正是創業者必備的素養。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訓,在此得到生動詮釋。
張良的智慧還體現在知進退的處世哲學。當劉邦欲賜三萬戶封地時,他僅要求象征性紀念地"留",并解釋:"此天以臣授陛下"。這種低調作風與李嘉誠"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理念不謀而合。馮侖分析,事業發展需要建立自我,但成功后若不懂收斂,容易引發他人不適。張良的善終,正源于功成身退的清醒認知,反觀歷史上眾多人物因膨脹導致眾叛親離,更凸顯知進退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