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本市場傳出重要消息: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計劃各遴選一只中證A500ETF作為期權標的。這一舉措被視為中證A500指數相關產品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或將引發新一輪市場格局調整。
中證A500指數自2024年9月發布以來,迅速成為基金行業焦點。該指數被市場譽為"中國版標普500",引發近80家基金公司競相布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場已成立超過260只中證A500指數基金,涵蓋ETF、聯接基金、普通指數基金及增強型產品等多個品類。
在產品推出初期,基金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營銷競爭。除常規的線上宣傳外,多家機構投入重金進行線下推廣,地鐵廣告、戶外大屏等渠道隨處可見相關宣傳。某大型基金公司為獲取首批產品發行資格,甚至由總經理親自掛帥推進,單只產品預算高達數千萬元。這種激烈競爭直接推動了市場快速發展,首批10只中證A500ETF僅用一個月時間規模就突破千億元,創下境內指數基金最快達此規模的紀錄。
經過持續發展,中證A500ETF規模在2024年12月突破2000億元大關,超越科創50指數成為A股市場第二大寬基指數產品。今年上半年,該類產品規模一度接近2700億元,但受市場波動和凈贖回影響,下半年出現明顯回落。
行業專家指出,期權標的的納入將帶來顯著資金效應。參考創業板ETF和中證500ETF期權推出后的市場表現,相關ETF份額短期內分別增長超過40%和60%。這種拉動效應主要源于機構投資者的策略需求,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流動性更好的期權標的ETF構建對沖組合或波動率交易策略。
對于未能入選的基金產品而言,可能面臨流動性下降的惡性循環。市場分析認為,入圍產品將形成明顯的"虹吸效應",資金進一步向優勢產品集中,而未入選產品則可能遭遇規模萎縮和資金外流的雙重壓力。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25年10月15日,上交所規模領先的中證A500ETF主要來自華泰柏瑞、華夏、富國和廣發等基金公司。其中華泰柏瑞旗下產品規模突破200億元,競爭優勢明顯。深交所方面,國泰、易方達、南方和嘉實等基金公司的相關產品規模接近,國泰基金以微弱優勢暫居首位,但前三家規模差距不足20億元,競爭態勢膠著。
市場人士預計,隨著期權標的遴選結果的公布,中證A500ETF市場將從當前的多元競爭格局,逐步向少數頭部產品集中的方向發展。這種演變或將重塑寬基指數產品的市場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