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水處理領域迎來重大技術突破——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與上海洪利凈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低能耗高分子微濾膜及其系統”,憑借其顛覆性創新成果,斬獲2025年度中國膜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這項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結晶,不僅讓工業廢水處理能耗驟降79%,更通過全流程自動化與太陽能系統集成,重新定義了環保技術的能效邊界。
項目核心成果是一款具備0.1微米級過濾精度的高分子微濾膜。與傳統過濾材料相比,該膜層通過分子級結構優化,將過濾壓差降低40%以上,直接推動處理能耗大幅削減。更引人注目的是,團隊創新性構建的太陽能微濾膜系統,通過光熱轉換模塊與膜分離工藝的耦合設計,使設備在日照條件下可自主運行,綜合能效較常規系統提升35%。目前,該技術已實現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完整轉化,覆蓋膜組件制備、智能控制系統開發到模塊化集成全鏈條。
在浙江北侖電廠的節能改造實踐中,這項技術交出了亮眼成績單。作為國家能源集團重點工程,該電廠應用新系統后,廢水排放量較改造前減少58%,冷凝水回收率躍升至100%,沖洗水循環利用率突破70%。更令人矚目的是運維成本的斷崖式下降——濾芯更換周期從傳統設備的90天延長至720天,年節水量超過4380噸,配套的智能監測系統還實現了故障預警與自動反沖洗功能,徹底擺脫人工干預。
“這項突破源于校企資源的精準對接。”項目首席科學家、上海洪利凈化科技董事長宋志黎透露,雙方共建的技術研究中心在一年內攻克了三大技術壁壘:通過高分子鏈段定向調控技術解決膜污染難題,利用3D打印工藝實現膜結構精密成型,開發出基于機器學習的自適應控制系統。作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能源與材料學院兼職教授,他特別強調:“企業深諳行業痛點,高校掌握前沿理論,這種需求導向的研發模式使技術迭代速度提升3倍。”
目前,該技術已啟動多領域產業化布局。在制藥行業,某生物醫藥企業應用后,純化水制備成本降低62%,產品合格率提升至99.97%;在化工領域,某石化企業通過廢水回用系統,每年減少取水量12萬噸。最新研發的過濾管系統更將適用范圍擴展至海水淡化預處理,在實驗室測試中展現出抗污染性能提升50%的潛力。
隨著新一輪產學研課題《過濾管及其系統的開發》啟動,團隊正瞄準國際領先水平發起沖刺。該課題將聚焦耐高溫膜材料、智能反沖洗算法等關鍵技術,計劃在2026年前完成中試驗證。業內專家指出,這項源自上海的環保技術,有望在全球工業廢水處理市場占據15%以上的份額,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