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一組關于中國汽車召回的數據引發行業關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副主任王乃鋁披露,截至2025年9月,全國累計實施汽車召回3230次,涉及車輛1.2億輛。其中,受監管部門調查影響啟動的召回達652次,涉及車輛6378.86萬輛,占召回總量的53.18%。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因輔助駕駛系統缺陷引發的召回車輛達255.61萬輛,占全年召回數量的23%,這一比例較往年顯著上升。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安全監管面臨新挑戰。王乃鋁指出,當前L2級輔助駕駛技術已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其安全合規水平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和產業可持續發展。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因電池安全、軟件缺陷等問題引發的召回呈上升趨勢。今年9月,小米汽車因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在極端場景下存在識別不足風險,召回11.7萬輛SU7標準版;10月,比亞迪和吉利分別因安全缺陷和環保缺陷召回11.6萬、4.6萬輛汽車。
監管部門正通過多項舉措強化安全底線。今年以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實施電動汽車、超充電力電池、汽車芯片等質量強鏈項目,推動企業開展汽車安全沙盒深度測試。截至目前,已累計發現并改進61項安全性能問題,有效防范新技術規模化應用風險。同時,建立缺陷召回與技術標準聯動機制,將召回監管中發現的共性問題轉化為19項國家標準,涵蓋汽車信息缺陷、OTA升級等新技術領域。
生產一致性監管持續加強。今年6月,工信部啟動2025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監督檢查,重點核查整車結構參數、碰撞安全、電動汽車安全等項目,加大對輿論關注度高、質量隱患大車型的抽查力度。王乃鋁表示,隨著產業快速發展,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安全挑戰日益復雜,疊加部分企業非理性競爭行為,對監管手段創新提出更高要求。
企業主體責任成為安全保障的關鍵。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智能駕駛功能開發復雜度遠超傳統汽車技術,部分企業為搶占市場,將未經充分驗證的技術投入應用,甚至通過消費者"上路實測"完善功能,導致首批用戶承擔較高風險。這種現象在L2/L3級輔助駕駛領域尤為突出,相關功能監管難度較大。王乃鋁強調,企業應將安全優先原則貫穿研發全流程,杜絕以犧牲安全性換取上市速度的短視行為。
OTA召回成為重要監管手段。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共收到企業報告的OTA升級活動4047份,涉及車輛4.86億輛次。2024年,汽車企業通過OTA方式實施召回19次,涉及車輛406.8萬輛,同比增長246.8%。根據最新管理要求,企業實施OTA召回需嚴格遵守《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消除缺陷措施涉及主要技術參數變更的,須取得產品變更許可后方可恢復生產。
監管體系創新持續推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建立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企業報告制度、汽車遠程升級報告制度,試點開展汽車安全沙盒監管。目前正會同工信部起草《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規范宣傳的通知》,重點整治虛假宣傳、夸大功能等非理性競爭行為,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