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級影像設備市場,大疆與影石兩大品牌的競爭,早已超越單純的產品比拼,演變為一場關于品類定義權與用戶心智主導權的深度博弈。從戰略定位理論看,二者分別代表了“品類領導者”與“品類開創者”的典型路徑,其競爭邏輯折射出商業競爭的本質——對用戶認知的爭奪。
作為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絕對霸主,大疆的戰略核心始終圍繞“無人機”這一核心品類展開。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與生態建設,大疆已將自身與“消費級無人機”深度綁定,形成“買無人機即選大疆”的用戶心智。這種認知壟斷不僅構建了堅實的競爭壁壘,更成為其抵御挑戰者的核心資產。例如,其發布的Osmo 360全景相機,本質并非開拓新品類,而是通過技術復用完善影像拍攝場景生態,向市場傳遞“重要影像設備均能覆蓋”的信號,以此封殺潛在側翼威脅。
然而,大疆的“防御性延伸”策略亦暗藏風險。當其將業務拓展至運動相機、掃地機器人等領域時,可能稀釋“專業無人機”的專家形象,并在新市場遭遇垂直領域品牌的激烈抵抗。這種“以強攻弱”的邏輯,本質上是通過品牌勢能實現跨品類收割,但能否成功取決于用戶對其新身份的接受度。
與大疆的防御姿態不同,影石選擇了一條更具進攻性的路徑——通過品類分化開創全新市場。它避開大疆主導的無人機紅海,精準切入“全景相機”這一細分領域,并通過持續創新將“影石”與“全景相機”深度綁定。其“全球每售出10臺全景相機,8臺來自影石”的市場地位,正是品類戰略成功的直接體現。更關鍵的是,影石并未滿足于技術領先,而是通過“拍攝-剪輯”低門檻閉環,將自己定位為“非專業用戶的專業工具”,直擊大眾用戶對復雜操作的恐懼,在“專業影像設備”大品類中占據“易用性”空位。
當防御者與開創者正面交鋒時,競爭邏輯進一步升級。大疆推出全景相機,本質是利用品牌與渠道優勢對影石核心品類進行收割;而影石進軍無人機領域,則通過“影翎Antigravity”的體感操控與“先飛行后取景”功能,嘗試定義“全景無人機”或“體感無人機”新品類,以此繞開大疆在傳統航拍市場的統治。這種“再分化”策略,體現了影石從“跟隨者”到“規則制定者”的轉變。
在這場心智爭奪戰中,大疆的挑戰在于如何平衡專業形象與全場景解決方案提供者的新身份,其勝負手取決于品牌勢能能否順利遷移至細分品類;而影石的機會則在于能否將“全景無人機”定義為被市場廣泛接受的新品類,并鞏固其領導者地位。例如,影石創始人劉靖康的“凡爾賽式道歉”,本質上是通過制造話題將品牌與大疆置于同一競爭維度,以此提升自身品牌層級。
從短期看,大疆憑借體量與生態優勢占據主動;但從長期看,影石若能持續通過品類創新與精準定位,在用戶心智中植入新認知,則可能開辟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這場競爭的本質,是定位理論中“防御戰”與“進攻戰”的經典案例,其結局將取決于誰更能駕馭品類分化的力量,以及誰更能贏得未來用戶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