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中,除了科學探索、商業開發和軍事應用等常規目標外,一場別開生面的“太空競賽”正悄然興起——各國和各組織競相將各種看似奇特的物品送入太空軌道。這一現象背后,隱藏著人類復雜而多樣的心理動機。
2024年12月,日本一群佛教僧侶嘗試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壯舉:將一座小寺廟送入太空。盡管凱羅斯火箭最終未能完全成功,但已抵達距離地面110多公里的高度,實現了第一如來(宇宙之佛)和曼陀羅的首次太空之旅。這座寺廟大小僅相當于一個中型亞馬遜快遞箱,外覆金色箔紙,佛陀端坐于頂部特殊隔間。僧侶們希望,隨著日本海外僑民的增多,當佛陀從頭頂掠過時,信徒們能向其祈禱。
人類對“第一”的執著,或許可以追溯到奧地利醫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自卑感”理論——一種不斷證明自己的內在需求。這種心理在進化過程中可能曾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卻延伸至一些看似古怪的現代偏好,如對長子的更多期望或投票時傾向于選擇名單上的第一個候選人。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的“創始人效應”進一步解釋了這一現象:先行者往往對后續發展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因此成為第一個將物品送入太空的人,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在眾多被送入太空的物品中,有些動機相對容易理解。例如,自1994年以來,Celestis公司便致力于將人類骨灰和DNA送入太空,以實現某種形式的不朽。1997年,該公司將包括《星際迷航》創作者吉恩·羅登伯里在內的24人的骨灰送上軌道,實施了所謂的“創始人飛行”。盡管五年后這些遺骸意外脫離軌道,但親戚們仍感到親人獲得了某種永恒的存在。類似地,寵物遺骸也被送入太空,如2024年1月的一次失敗發射中,就包含了吉恩·羅登伯里和一只狗的部分遺骸。阿波羅15號任務還在月球上留下了陣亡宇航員紀念牌匾,恐龍骨頭也曾多次被暫時送入軌道,以提醒人們地球生命的悠久歷史。
然而,有些項目則顯得難以理解。例如,去年12月,一家名為beingAI的公司計劃將一塊印有見習AI佛教僧侶Emi Jido數字圖像的鎳盤送往月球。太空中不僅傳播佛教信息,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部分還包含各種東正教宗教圖像。這些宗教信息的傳播,或許揭示了人類希望與外星生命形式建立聯系的深層愿望。盡管目前尚無人能解讀這些信息,但人們仍期待有一天它們能被另一種生命形式所接收。
還有一些物品的發送,似乎純粹是為了留下某種印記。1986年,麻省理工學院向Eridanis星座方向傳輸了微弱信號Poetica Vaginal,盡管美國空軍迅速進行了干預。2010年,一張用克林貢語寫成的克林貢歌劇表演邀請函被發送到布特斯星座的大角星,這一近乎宇宙級的假信息,無疑展示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探索未知的勇氣。
在所有被送入太空的奇特物品中,埃隆·馬斯克的櫻桃紅色特斯拉Roadster跑車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2018年,這輛跑車被發射升空,駕駛座上放置著一個人體模型,汽車收音機里播放著大衛·鮑伊的歌曲《Space Oddity》。目前,它正繞太陽運行,距離地球約2.48億公里,其軌道多次穿過火星軌道。這一舉動看似毫無意義,實則是一種意圖聲明——就像有人在躺椅上放了一條毛巾,表明稍后將回來使用。
隨著太空基礎設施的逐步建立,人類對月球、火星及更遠地方的探索將日益深入。這些地方不僅將成為科學、商業和軍事應用的重要場所,更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的新家園。在尚未完全弄清楚如何利用這些空間、如何用人性填充它們之前,我們發送的奇異物品,或許正是對未來使用這些位置的初步探索和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