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變革的浪潮中,一家深耕車身電子領域三十余年的企業正走向資本市場前沿。大明電子,這家從電視機配件起家的企業,通過三次關鍵轉型,已成長為覆蓋全球主流車企的汽車電子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其成長軌跡,折射出中國制造業從低端代工向核心技術自主化的跨越式發展。

1989年成立時,大明電子的前身華夏無線電廠專注于電視機電源開關生產。當時中國彩電產業雖處于爆發期,但核心元器件仍依賴進口。憑借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企業迅速積累制造經驗并建立客戶網絡。1993年,基于電源開關領域的技術沉淀,公司成功開發車載收放機音量電位器,正式叩開汽車電子行業大門。這一轉型恰逢中國汽車市場起步階段,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2005年前后,中國汽車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期,外資品牌加速本土化布局。面對更高標準的供應鏈要求,大明電子展開技術攻堅,逐步構建起覆蓋汽車電子電器控制系統全鏈條的技術體系。從單一元器件生產到功能模塊集成,再到新能源汽車系統配套,企業完成三次關鍵跨越。招股書顯示,其產品已覆蓋駕駛輔助、座艙中控、智能光電等五大系統,其中駕駛輔助系統營收占比近三成,包含儀表板控制總成、電子駐車總成等核心部件。
高準入門檻的汽車電子行業,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壁壘。零部件進入整車廠供應鏈需經歷1-3年認證周期,一旦定點合作關系通常長期穩定。大明電子通過"技術+客戶"雙輪驅動構建核心競爭力:在技術端形成"核心工藝+同步研發"優勢,掌握產線設計、模具開發等關鍵工序自主可控能力;在客戶端與長安汽車、比亞迪等五家新能源轉型領先車企建立深度合作,2024年這五大客戶貢獻58.24%銷售收入,其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國總量的62%。

多元化客戶結構倒逼技術迭代,形成"需求洞察-技術突破-產品升級"的閉環。面對不同車企的功能定義、接口協議差異,企業建立"平臺化架構+定制化適配"開發模式,既能滿足標準化需求,又能快速響應個性化定制。這種模式帶來財務穩定性:2022-2024年扣非凈利潤從1.43億元增至2.79億元,2023年車市價格戰期間仍保持正增長。產品抗周期屬性顯著,車窗升降、燈光控制等剛性需求隨電子化程度提升持續擴大市場空間。
汽車產業"新四化"浪潮帶來歷史性機遇。中投顧問預測,全球汽車電子占整車價值比重將從2020年的34.32%升至2030年的50%,Statista數據顯示市場規模2028年將達4003億美元。本土供應鏈崛起成為趨勢:主機廠為保障供應鏈安全,正推動核心部件國產替代;國內企業在成本控制、敏捷開發等方面優勢明顯,同等性能下國產模塊價格普遍低于外資15%-20%。
大明電子此次IPO擬募集4億元,其中3億元投入重慶廠區二期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1263.70萬套車身電子電器控制系統能力,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招股書披露,基于在手訂單和市場環境,預計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21.47億元、凈利潤2.0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73%和5.68%。這為其抓住"新四化"機遇提供產能保障,也印證了資本市場對制造業細分龍頭的價值重估趨勢。
在"顛覆式創新"盛行的當下,大明電子的發展路徑揭示: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源于長期技術積累與產業信任沉淀。這家從家電配件轉型而來的企業,用三十余年時間構建起覆蓋全球主流車企的供應網絡。隨著國產替代深化和出海進程加速,更多像大明電子這樣的"隱形冠軍"正走進投資者視野,重新定義中國制造的深層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