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重慶大學鎂基新材料團隊憑借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為鎂基儲能領域的耀眼明星。該團隊依托明月湖實驗室這一新型研發平臺,在鎂基儲能技術領域不斷深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未來能源應用帶來了新的可能。
在“鎂離子電池”展區,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熊方宇副教授手中的一“片”銀色鎂電池軟包電芯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是團隊研發的全球首款安時級別鎂離子電池軟包電芯,容量可達1安時,已經非常接近實用化水平。熊方宇解釋說,目前手機所用電池容量普遍為4安時左右,這意味著經過充分優化調整后,這款鎂離子電池就能接近實際應用需求,這是推動鎂離子電池產業化進程中的重要進展。
安時級鎂離子電池相較于主流鋰電池,優勢顯著。在原料、成本、能量密度、化學性質穩定性等方面都表現出色,安全性更高。未來若應用于新能源汽車,不僅可助力車輛輕量化,還能大幅提升續航。這款安時級別鎂離子電池還獲得了2022年國際“鎂未來技術獎”等獎項。目前,團隊正與超威電源集團合作,研發級別更大的鎂電池體系。
該團隊的成果不僅局限于儲能領域。鎂合金一體化超大壓鑄件、材料大數據等一批標志性、原創性成果也在逐步完善,并先后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獲得國際大獎。團隊依托青海鹽湖豐富的鎂資源和我國攀西地區豐富的釩資源,共同研發本質安全的水系釩基鎂離子電池關鍵材料與技術,形成水系釩基鎂離子電池產品。同時,與我國特大電池企業超威集團合作,孵化了重慶超威鎂儲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針對汽車輕量化需求,團隊從新型鎂合金材料、制備加工工藝技術、產品設計到應用驗證,與重慶長安汽車開展全鏈條合作,大力推動鎂合金的大規模應用,取得了顯著的輕量化效果。這些技術創新和成果,正在實驗室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進程中穩步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