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科考站整理資料時,一組標注為“異常”的聲波記錄引起了科研團隊的注意。這組信號來自冰層下3000米處,頻率波動毫無規律,既非鯨類生物的鳴叫,也與冰層自然擠壓產生的振動不同。當時,團隊成員王博士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波形,手指無意識地敲擊桌面,直到老陳湊近查看后眉頭緊鎖:“十年前挪威科考隊也記錄過類似信號,但之后再也沒出現過。”
這個偶然發現,讓團隊決定深入探究。意想不到的是,研究線索竟從貴州的“天眼”射電望遠鏡延伸開來。今年初春,天眼饋源艙因設備故障需進行高空維修。由于人工操作風險過高,團隊為維修機器人加裝了新型數據采集模塊,同時監測周邊電磁環境。機器人首次升空作業時,陽光下的機械臂泛著冷光,動作精準如鐘表。然而當它靠近饋源艙的瞬間,監測儀突然發出急促的警報——電磁信號中竟混入一段微弱聲波,其頻率與北極冰層下的異常信號高度吻合。
“快記錄!放大十倍!”王博士猛地站起,咖啡杯在桌面撞出清脆聲響。技術人員手忙腳亂調整設備后,放大后的聲波中果然隱藏著規律性波動。北極與貴州,相隔半個地球的兩處,為何會出現相同信號?更離奇的是,維修第三天傍晚,山腳下傳來悠揚的歌聲。循聲望去,一位身著靛藍對襟衫的老人坐在石上,懷抱老舊月琴,閉目吟唱著“日月轉”“星子移”等古詞。
王博士悄然落座,直到一曲終了,老人才睜開眼:“你是來修天上‘大眼睛’的吧?”得到肯定答復后,老人輕敲琴弦:“山里的動靜,我聽得見。這些歌傳了百代,唱的是天地間的道理。”王博士隨即播放異常聲波,老人聽罷眼中泛光:“這聲音,像極了歌里說的‘地脈跳動’。老輩人講,土地如血脈,隨星辰律動。”
這一說法為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團隊梳理近十年全球類似案例時發現,2018年美國團隊在太平洋海底、2021年德國團隊在阿爾卑斯山冰川下均監測到相同信號,但前者歸因于海底熱泉,后者認為是冰川融化所致。對比數據后,一個關鍵線索浮現:所有信號出現時間均與太陽活動高峰期重合。
為驗證猜想,團隊升級了監測設備。新裝置配備多頻段采集模塊與“干擾排除系統”,可過濾機械噪聲、雷電干擾等無關信號。調試期間,設備密封問題導致數據失真,技術人員小王連續三天測試五種材料,最終用特制橡膠墊解決難題。安裝完成當晚,凌晨兩點監測儀突然報警——屏幕上的波形與北極、太平洋、阿爾卑斯山的信號完全一致,且強度隨太陽耀斑爆發同步增強。
“這可能是十年未解的科學謎題的突破口!”老陳激動地拍著王博士的肩膀。然而新疑問隨之而來:“地脈跳動”的物理機制是什么?它與太陽活動如何產生關聯?信號中是否還隱藏著其他未知信息?目前,團隊已將初步成果提交《自然》雜志,并計劃在南極部署監測設備,對比南北極的信號差異。
那位月琴歌師后來又找到王博士,吟唱了一段新詞:“天眼望星河,地脈通古今。千年歌未絕,奧秘在人心。”科學研究何嘗不是如此?在探索天地規律的同時,也在傳承人類對未知永恒的追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