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知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這位跨越兩個世紀的物理學巨匠,用一生書寫了連接東西方科學的傳奇篇章。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楊振寧,20世紀40年代赴美深造并長期執教。1957年,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其創立的"楊-米爾斯規范場"理論,為現代粒子物理學奠定了基石,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
中美關系正常化初期,楊振寧便成為科技交流的重要橋梁。自1971年首次回國訪問以來,他數十次往返大洋兩岸,親眼見證了中國科技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式發展。1974年,他與鄧稼先、黃昆等科學家在北京頤和園的合影,成為那個特殊年代科學界團結奮進的珍貴見證。
家庭情感始終貫穿楊振寧的科研生涯。1977年,他陪同年邁的母親羅孟華和妹妹楊振玉游覽北京的場景,被鏡頭定格為溫馨的家庭記憶。同年,他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指導研究的畫面,則展現了科學家對祖國科研事業的深切關懷。
學術交流的足跡遍布神州大地。從1978年與北京科研工作者的深度對話,到1986年在科學會堂為全國物理研究生授課;從1992年南開大學演講時專注整理幻燈片的身影,到1999年為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作主題報告,他始終以開放姿態推動中外科學對話。
2003年,楊振寧選擇回國定居并在清華大學執教。他不僅親自培養青年人才,更通過"全額獎學金"計劃吸引海外學子歸國。2013年北京大學"科學與文學對話"活動上,他以跨學科視角探討科學真諦;2014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演講中,他系統回顧了自身科研歷程。
西南聯大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延續。2017年北大舉行的聯大建校80周年紀念會上,85歲高齡的楊振寧與99歲校友吳大昌的握手,讓在場者動容。這對跨越世紀的學術摯友,用行動詮釋著"剛毅堅卓"的聯大校訓。
2021年,楊振寧將畢生積累的2000余件學術資料無償捐贈清華。這批涵蓋手稿、書信、影像的珍貴文獻,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設立的專室中向公眾開放。捐贈儀式上,他動情地說:"這些資料應該回到它們誕生的土地。"
從合肥到普林斯頓,從斯德哥爾摩到清華園,楊振寧的人生軌跡勾勒出完美的圓弧。正如他晚年所言:"年輕時向外探索世界,年老后向內尋找歸宿。"這位科學巨匠的謝幕,標志著中國科學界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其精神遺產將繼續照亮后來者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