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菜籽油產業長期面臨品質提升難題,本土菜籽品種多樣性導致的雜質復雜問題,使得傳統精煉工藝難以保證油脂純凈度,加工成本居高不下。這一困境不僅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更導致國產菜籽油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國內市場也面臨進口產品的沖擊。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團隊歷時三年研發的"國油智盾"智能精煉模組,成功突破了這一技術瓶頸。
項目核心成員吳佩霖同學介紹,團隊針對20-50微米級微小雜質的過濾難題展開攻關。傳統板框壓濾機受限于過濾精度,對這類微粒的去除效果始終不理想。研發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流體動力學特性,創新提出"攪拌吸附分離"技術路線,將傳統設備的單一功能模塊分解為動態攪拌與靜態吸附兩個獨立單元,實現了過濾效率的質的飛躍。
指導教師張正燁透露,項目啟動初期即面臨國外技術封鎖的困境。團隊在缺乏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自主搭建了材料力學實驗室和流體模擬平臺。經過137次材料配比實驗,研發出兼具強度與孔隙率的復合吸附膜;通過智能算法優化,使攪拌槳轉速與吸附膜再生周期形成動態匹配,將過濾能耗降低了42%。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持續的實踐探索。指導老師許曉東回憶,在樣機制造階段,團隊曾連續三個月駐守企業車間,收集了超過2000組運行數據。針對油液黏度隨溫度變化的特性,創新設計了自適應溫控系統,使設備在-5℃至45℃環境下都能保持穩定過濾性能。這些技術積累最終轉化為5項國家專利,其中3項為發明專利。
邁安德集團千噸級產線的應用數據驗證了技術成效。采用新設備后,菜籽油酸價從0.8mgKOH/g降至0.3mgKOH/g,過氧化值控制在2.5mmol/kg以內,達到國際一級食用油標準。更顯著的是,單噸精煉成本下降187元,按年處理10萬噸計算,年節約成本可達1870萬元。
在近日落幕的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中,該項目從全國632個職教賽道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金獎。評審專家指出,該成果突破了國外設備在微粒過濾領域的技術壟斷,特別是在高分子膜材料與智能控制系統的集成應用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指導老師陶濤表示,團隊正與三家油脂企業開展合作,計劃年內完成5條產線的智能化改造。研發團隊已著手開發第二代設備,擬增加在線質量監測模塊,實現從原料投放到成品包裝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薛冰在頒獎現場強調,學校構建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近三年累計投入2300萬元建設創新實踐平臺。通過組織師生深入田間地頭、生產一線,已孵化出47個具有市場價值的創新項目,其中12項實現技術轉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