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作為我國重要的內(nèi)河航道,素有“黃金水道”的美譽。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長江干線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40億噸,穩(wěn)居全球內(nèi)河航道首位,其貨運能力之強可見一斑。長江中上游的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和四川五省市,依托這條黃金水道,培育出一批具有強大吞吐能力的內(nèi)河港口。
根據(jù)交通運輸部提供的數(shù)據(jù),2025年1月至8月,長江中上游內(nèi)河港口貨物吞吐量排名前九位的港口已揭曉。其中,九江港以1.56億噸的貨物吞吐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長10.4%,集裝箱吞吐量也達到66萬標箱,同比增長13%。九江港位于贛北長江南岸,擁有瑞昌、城西、城區(qū)、湖口和彭澤等多個港區(qū),是長江中上游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宜昌港緊隨其后,以1.09億噸的貨物吞吐量位列第二,同比增長10.1%。宜昌港地處長江中上游分界點,其集裝箱吞吐量也達到17萬標箱,同比增長4%。作為長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宜昌港在貨物運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岳陽港在2025年1月至8月期間表現(xiàn)搶眼,貨物吞吐量大幅增長38.4%,達到9664萬噸,位居第三。這主要得益于北煤南運新通道的打通,使得岳陽港在貨物運輸中實現(xiàn)了逆襲。然而,其集裝箱吞吐量卻同比下滑了2.9%,達到45萬標箱。
武漢港作為長江中上游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港,1月至8月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29萬標箱,同比增長6.2%。在貨物吞吐量方面,武漢港也完成了9644萬噸,同比增長9.6%,位居第四。武漢港憑借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運輸能力,在長江航運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重慶港在2025年1月至8月期間也表現(xiàn)出色,集裝箱吞吐量達到85萬TEU,同比增長27.7%,位居長江中上游第二大集裝箱港。同時,其貨物吞吐量也達到9559萬噸,同比增長12.5%,直追武漢和宜昌港。重慶港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其運輸能力不容小覷。
黃石港作為鄂東地區(qū)的老牌大港,1月至8月完成了8067萬噸的貨物吞吐量,同比大幅提升29.5%。然而,其集裝箱吞吐量相對較低,僅為4萬標箱。盡管如此,黃石港在貨物運輸中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荊州港位于湖北全省,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其間,使得湖北成為長江中上游航運最發(fā)達的省份之一。1月至8月,荊州港貨物吞吐量達到6343萬噸,同比增長6.9%,集裝箱吞吐量為19萬標箱。荊州港憑借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運輸能力,在長江航運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瀘州港作為四川省內(nèi)的第一大港口,1月至8月貨物吞吐量達到649萬噸,同比增長21.9%,集裝箱吞吐量為16萬標箱。盡管四川省位于長江上游,水深較淺,航道等級相對較低,但瀘州港仍憑借其強大的運輸能力在長江航運中嶄露頭角。
宜賓港相比瀘州港位置更加偏西,有著萬里長江第一港的美譽。2025年1月至8月,宜賓港完成了587萬噸的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率為1.6%,同期集裝箱吞吐量為9萬標箱。宜賓港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運輸優(yōu)勢,在長江航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九個港口外,長江中上游主航道上的其他港口也表現(xiàn)出色。例如,位于贛江上的南昌港同期吞吐量達到2034萬噸,盡管同比下滑了24.4%,但其集裝箱吞吐量仍達到9萬TEU。位于湘江上的長沙港,1月至8月貨物吞吐量達到1413萬噸,同比增長0.2%,集裝箱吞吐量為17萬TEU。
長江內(nèi)河航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航道水深是關鍵因素之一。例如,武漢至九江段水深年平均可以達到6米,甚至可以通航萬噸級的貨輪,而武漢至宜昌段水深則為4.5米。重慶至宜昌段由于高峽出平湖,水深條件較好,但重慶以上航道水深條件相對較差。
貨物中轉(zhuǎn)樞紐也是影響港口吞吐量的重要因素。九江、宜昌和岳陽等港口都是重要的北煤南運樞紐港,或者擁有巨大的礦石、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出,這使得它們的貨運量吞吐量高于武漢港和重慶港等港口。
城市經(jīng)濟體量也對港口吞吐量產(chǎn)生重要影響。一個城市所擁有的經(jīng)濟總量、人口規(guī)模等決定了其生產(chǎn)和消費能力,這些都能直接轉(zhuǎn)化為港口的吞吐量。因此,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密集的城市往往擁有更大的港口吞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