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零食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消費變革。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超市渠道逐漸被新型零售模式所取代,行業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瑞銀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零食市場規模已突破1.1萬億元,但未來三年行業增速預計將放緩至2%-3%,這標志著市場進入結構性調整期。
在這場變革中,社區零食折扣店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從2020年的千余家門店,到2025年預計突破4.5萬家,相當于每天新增近30家店鋪。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至2024年間該業態年復合增長率達38%,遠超傳統零售渠道。這種爆發式增長背后,是消費者對性價比的極致追求——通過直接與廠商合作,折扣店將商品價格壓低25%左右,一包原價10元的餅干在折扣店僅需7元出頭。
價格優勢之外,靈活的商品策略也是折扣店制勝的關鍵。散裝、小包裝等多樣化規格滿足年輕消費者"嘗鮮不囤貨"的需求,這種按需購買的消費模式既減少了浪費,又契合了當下注重體驗的購物趨勢。市場研究機構預測,隨著競爭加劇,行業將形成"零食很忙-趙一鳴"聯盟與萬辰集團雙雄爭霸的格局,二者合計占據近三分之二市場份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門店回報周期已從早期的1年延長至2-3年,投資者需更謹慎評估風險。
線上渠道同樣經歷著顛覆性變革。短視頻平臺正取代傳統電商成為新的流量入口,超過90%的用戶每天使用抖音、快手等內容平臺,這種沉浸式瀏覽體驗催生了"興趣消費"新模式。消費者在觀看內容時被種草,進而直接完成購買,這種碎片化、場景化的購物方式正在重塑零食銷售邏輯。數據顯示,2015年傳統商超仍占據80%市場份額,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驟降至50%,折射出消費行為的深刻轉變。
在國內市場趨于飽和的背景下,東南亞成為新的增長極。2024年該地區五個主要國家零食市場規模相當于中國的四分之一,但瑞銀預測其年增速將達6%,到2029年市場份額有望提升至中國的29%。文化習俗的相近性為中國品牌提供了天然優勢,當地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和龐大年輕人口則構成了巨大消費潛力。從辣條到堅果,中國零食正在這片熱土上復制國內的成功路徑。
面對渠道變革,頭部企業已率先調整戰略。衛龍、鹽津鋪子等品牌不僅在折扣店渠道深度布局,更在內容平臺開展直播帶貨、短視頻營銷等創新玩法。這種全渠道運營能力成為制勝關鍵,反觀依賴傳統商超渠道的企業,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行業專家指出,渠道變革帶來的不僅是銷售方式的改變,更是整個產業價值鏈的重構,企業需要以更靈活的姿態應對這場持久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