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動汽車領域迎來新變量,小米汽車正以激進姿態重塑行業格局。據行業分析機構披露,這家跨界造車企業已制定明確的產能躍升計劃,目標在2026年形成120萬輛年產能規模,這一數字不僅遠超多數新勢力品牌當前產能總和,更直逼傳統豪華車企的制造水準。支撐其野心的,是覆蓋華北、華中的多基地布局與獨特的產能釋放策略。

北京經開區的智能工廠已成為行業效率標桿。通過雙班制生產模式,首期15萬輛設計產能的基地已實現近200%的利用率,相當于在現有產線上疊加出第二條完整生產線。二期工廠同樣規劃15萬輛年產能,而正在建設的三期總裝車間預計2026年春節后投產,形成"三期聯動"的超級基地。武漢基地則采取錯峰建設策略,其首期工廠將于同年5月啟動,與北京基地形成南北呼應。這種"自建工廠快速爬坡+潛在并購產能整合"的雙軌模式,使小米汽車有望在2026年實現117萬至120萬輛的實際產出,產能彈性遠超傳統車企擴張路徑。
支撐高效擴張的核心是其獨創的數字化運營體系。通過部署智能物料調度系統,零部件周轉效率較行業平均水平提升40%,生產線換型時間壓縮至30分鐘以內。這種敏捷制造能力使北京基地在15萬輛設計產能基礎上,通過流程優化實現年產量翻倍。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開始顯現,行業數據顯示其單車制造成本較同類產品低15%-18%,這為其在2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保持價格競爭力提供關鍵支撐。財務模型預測,隨著產能利用率持續攀升,汽車業務毛利率有望穩定在20%以上,成為集團新的利潤增長極。
市場研究機構普遍看好其發展前景。多家券商預測,2026年小米汽車銷量將突破80萬輛,其中高端車型占比超過60%。這家科技巨頭正在改寫汽車行業規則: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研發流程,通過用戶社區直連需求;借鑒消費電子領域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將芯片、電池等核心部件的交付周期縮短30%;依托智能家居生態打造車機互聯場景,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其市場沖擊波已蔓延至整個產業鏈,當這個確定性極高的超級客戶出現時,寧德時代、地平線等供應商紛紛加大協同研發力度,推動電池能量密度、智能駕駛芯片算力等關鍵指標快速迭代。
但挑戰同樣不容忽視。新工廠的產能爬坡周期存在不確定性,并購標的的整合難度可能超出預期,而特斯拉、華為等競爭對手正在加速技術迭代。特別是在自動駕駛領域,雖然小米已實現城市NOA功能量產,但面對FSD入華、華為ADS 3.0等挑戰,需要持續投入研發保持領先。品質管控體系也面臨考驗,當產能快速擴張時,如何確保焊接精度、電池包一致性等制造工藝標準不下降,將成為決定其品牌口碑的關鍵因素。這場百萬級產能的豪賭,最終考驗的是科技企業跨界造車的系統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