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北京舉辦的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吉利控股集團與小米集團兩位掌門人分別就行業發展趨勢發表了獨到見解。這場匯聚全球頂尖企業的盛會,成為觀察中國智能汽車產業變革的重要窗口。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系統闡述了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路徑。他指出,當前行業已突破概念驗證階段,正進入以軟件定義汽車、AI驅動創新的新紀元。吉利將"全域AI"與"天地一體化通信"作為核心戰略方向,通過構建覆蓋地面與低空軌道的智能網絡,實現車輛與萬物的實時互聯。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李書福強調既要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又要建立開放協作的產業生態,特別提出要加快制定跨領域技術標準,解決當前智能駕駛、車路協同等領域標準缺失的痛點。
針對產業健康發展,李書福提出四項原則:始終將用戶安全置于技術創新首位,通過技術自研構建核心競爭力,推動建立行業技術規范體系,以及回歸制造業本質夯實發展基礎。這些觀點折射出傳統汽車制造商在智能化轉型中的戰略思考,即如何在保持制造優勢的同時,完成向科技企業的身份蛻變。
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則從生態構建角度提出全新視角。他直言智能汽車行業已進入"生態競爭"時代,單個企業的突破不足以推動整個產業升級。雷軍特別呼吁行業共同抵制網絡黑產,營造清朗的發展環境。在技術層面,他透露小米正在研發的端側AI大模型,可在不依賴云端的情況下實現智能交互的質的飛躍,這將重新定義汽車作為"第三生活空間"的價值。
小米汽車公布的最新運營數據引發關注。上市18個月即實現40萬輛交付,這個速度刷新了新勢力造車的紀錄。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研發投入強度:首期智能駕駛專項投入達57.9億元,組建超過1800人的專業團隊。雷軍強調,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正在顯現協同效應,汽車作為移動智能終端,將與家居、個人設備形成算力共享網絡,創造前所未有的場景價值。
這場行業盛會也引發對產業人才需求的深度思考。隨著智能網聯技術滲透至制造、通信、AI等多個領域,相關專業正成為留學市場的熱門選擇。有教育機構數據顯示,近三年申請車輛工程、人工智能交叉專業的學生數量增長37%,顯示技術變革正在重塑全球人才流動格局。
在消費市場層面,續航能力的突破正在改變購車決策。最新款電動車型普遍實現800公里以上續航,配合快速充電技術,有效緩解了消費者的里程焦慮。這種技術進步與小米等新勢力帶來的價格競爭形成疊加效應,使得新能源車型的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行業分析師指出,當價格戰與技術升級形成共振,整個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或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